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3章 莽對莽(中),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麻承勳雖然年輕,但與他三叔乃至麻家其他子弟一樣,都是十三四歲便隨父從軍,戰場經驗豐富,其見識之廣博、目光之敏銳都非凡與。建州軍與明軍甫一交手,他便發現自己此前恐怕低估了這些女真夷人。

建州軍的武器裝備看起來有些寒酸。衝在最前方的刀盾手連武器都是自備的,盾是木盾,形制並不統一,大的大,小的小,雖然大抵都是長方形,但也有圓盾;刀也不統一,朴刀為其主流,個別又有京華慣用的雁翎刀,還有尋常的砍刀,眼尖的麻承勳甚至發現了中原地區慣用的帶鉤柴刀。

他們身上的著甲率勉強還算過得去,但以麻承勳目測,這些甲冑的水平並不高,基本以布面甲和棉甲為主,沒有明光甲、山文甲之類的重甲。而且這些甲冑的顏色與款式同樣不統一,各式各樣五花八門,換了高司徒在此,肯定又要說什麼“制式化”之類的了。

按照尋常觀點而言,這樣的軍隊戰鬥力通常高不到哪去,至少與此類似裝備水平的明軍衛所兵的戰鬥力顯然高不到哪去。然而此時麻承勳只是看了他們作戰的“起手式”就知道,這支建州軍隊的戰鬥力絕非尋常衛所兵可比。

他們從山谷兩旁的山林中衝下,刀盾手開路急進毫不遲疑,完全沒有明軍衛所兵那樣的拖拖拉拉你推我讓,而是舉著盾爭先恐後往前衝,口中喊著麻承勳還聽不懂的滿洲話。

如果說“蠻夷勇悍”還不算什麼奇怪事,那麼真正讓麻承勳心中一凜的,卻是這些建州女真人的弓矢。

弓矢,這玩意麻承勳見得多了,蒙古人以騎射著稱,弓矢之利麻承勳從小見了無數次。但這一次不同,建州兵的弓矢與蒙古人完全不是同一類的風格。

建州兵所使用的弓和他們的前輩金朝的弓是一樣的。特點是大尺寸、大弓梢、拉力較大。下弦時弓身長度一般超過普通成年男子,尺寸較小的也可以達到普通成年女子的高度。

很顯然,這種弓的特點就是注重“穩”和“準”,其與漢族弓的價值取向是不同的——漢人的弓更注重射程,“百步穿楊”這個詞已經說明了這種取向。

麻承勳發現,這些使用建州弓的建州兵一般都是以大拉鋸重箭近射,他們看來並不追求射程,但其破甲能力相當出色。

麻承勳所部的騎兵是輕騎兵,配備的罩甲質地精良,但畢竟輕騎兵需要考慮馬匹的負重,蒙古馬也不是以負重著稱,是以他們的罩甲與步兵重甲還是遠不能比。

此時雙方一交手,麻承勳就很快發現建州兵的弓箭手能在五十步距離上射傷自己部下的騎兵。按照他以往的經驗來推測,一旦這個距離被拉近到三十步,那恐怕就能直接造成擊殺了。

事實上此時建州兵使用的弓就是後世所謂的清弓,這種弓的結構從中間向兩邊對稱,依次為握把、弓臂、弦墊和弓梢。握把為木質上貼暖木與鯊魚皮;弓臂內為竹製或榆木、樺木製的弓胎,面貼牛角或羊角,背貼牛筋(有的用鹿筋);弦墊有骨制的,亦有木製的;弓梢木質,中夾角片。弓弦分為皮弦、絲絃和筋弦三類。

相比原歷史上明軍的那些早期火器,清弓的威力大,準確度也高,確實在戰場上有優勢。不過現在不同,明軍的火器水平因為高務實與京華的關係,已經大幅超過了歷史同期。

麻承勳此時面對的建州弓箭手雖然保持在歷史水平上,但遠端武器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明軍騎兵手中的萬曆二式騎槍無論射程還是精度都超過建州弓。

唯一可慮的是“連續發射能力”,火槍的連發是有較長間隔的,哪怕採用了紙殼定裝藥,也肯定比不上抽箭就能再射的弓矢。

至於後世總有人說開強弓容易造成脫力,通常只能開弓幾次云云,這個說法其實有點偷換概念。如果是以後世的射箭比賽那種風格去開強弓,那可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三國之再續大漢三千年

執筆墨畫你傾城

大明元輔

雲無風

從海賊開始吃軟飯

落雨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