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9章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上),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行政級別來看也差了十萬八千里。過去的宰相往往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多數是正一品,偶爾例外也是從一品,乃是正兒八經的頂級官員。
而閣臣的行政級別壓根兒上不了檯面,如朱棣統治初期任命的七位閣臣,品秩最高的是大才子解縉,入閣前他是六品,入閣後升了點,但也不過五品。換句話說如果外放地方,大致不過相當於一個知府的行政級別。
這七人中位居末位的是胡儼,入閣前僅僅從七品,連一個縣太爺都不如。他們直接為皇帝辦事,介於皇帝與六部尚書之間,而他們的行政級別反而不如六部長官——這當然毫無疑問,尚書與侍郎一般是正二品、從二品,至少也是正三品。
對此,《明史》裡的評價相當到位:“雖居內閣,官必以尚書為尊”。所以到了後來,因為閣臣的實際地位已經大大提升,於是為了提高閣臣的品秩而又不破壞傳統,皇帝只好讓閣臣做兼職。
最常見的做法是先任命某個將要入閣的大臣為禮部尚書或侍郎,亦或者吏部侍郎,再冠以“某殿某閣大學士”的名頭,這樣一來閣臣的行政級別就大大提高了。
然而必須要說明的是,這不過是一項很具中國特色的變通之法,並不是什麼固定規制,頂多算是“潛規則”,而直到明朝滅亡,內閣閣臣的行政級別都極其不穩定。更何況一旦不看那變通之法,則“某殿某閣大學士”本身始終都是品級很低的。
但是除此之外,宰相和閣臣還有一條更關鍵的差別,那就是從其配套的行政官署來看,宰相往往有自己的正式辦公場所與發號施令的機構:宰相府或丞相府。
在過去,比如唐代,文散官的最高官階叫做“開府儀同三司”,這一條絕大多數情況下就是專給宰相的加銜。而這,也正是明代閣臣遠不及前代的一點——沒有“開府”並且“儀同三司”的權力和地位。
什麼叫開府?就是這個人有自己專門的官衙作為辦公地點,而儀同三司則是明確規定他開的官衙,地位等同於三司。
何為三司?三公三師就是所謂“三司”。太尉、司徒、司空曰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曰三師。
所以“開府儀同三司”意味著此人的地位就是“三司”這個級別,而大明沒有這個說法,因此三公三師也好,還包括三孤三少等,全部成了皇帝可以另外賜予的加銜——朕沒有賜予,那你們就慢慢混,慢慢升吧,別指望朕一次給你們“儀同三司”。
宰相開府不僅是“儀同三司”的地位很重要,更要緊的是相府裡有許多屬僚——左丞、右丞和參知政事等。而內閣閣臣就沒這個待遇,一般他們在某殿或某閣辦公,手下只有幾個管理卷宗、抄抄寫寫的文書,相比宰相而言,那是寒酸到了極點。
更何況宰相開府還有一個更大的直接權力,上面已經提到過一些:開府的宰相直接握有行政權,在某些朝代如秦、漢、魏晉等時期,甚至可以自行任免朝中絕大多數官員。
這是因為宰相本身只對皇帝負責,而百官反倒並不需要直接對皇帝負責,卻是對宰相負責的。
後世很多人不明白為何偏偏大明朝的文官們和皇權衝突那麼大、那麼激烈、那麼不可調和,其實原因就在於此。
正所謂有壓迫就有反抗,皇權把相權壓制得太狠,所以大明朝的文官們對於恢復宰相的真正權力就越發念茲在茲,文官集團長期為此堅持不懈,矛盾當然就產生了,也根本不可避免。
心學派的官員當然也是文官,而且他們比實學派官員更加重視這種有些“復古”的傳統。因此,在王錫爵的眼中實學派固然是大敵,但好歹在大範疇內還屬於戰友,而作為皇權衍申的閹黨,在他眼裡才是真正的生死大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那一種,根本不可調和,也沒有任何調和的理由。
之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