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9章 火中取栗(十三)攻心,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繼位。
太伯得知此事後,和二弟仲雍藉著為父採藥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一帶。太伯斷髮文身,以示與華夏斷絕,此後自創基業,建立了吳國——你看,這個傳說一出,‘我吳國’就成了根紅苗正的‘華夏族裔’了,這種辦法就是塑造歷史記憶。
吳國那麼想加入華夏大家庭,是因為面對現實的威脅,那就是與自己國土接壤的楚國。楚國在中原這些諸侯國看來,一直以來就是‘南蠻之地’,所以吳國覺得如果自己能加入華夏,那就是有了幫手啊。
在吳楚戰爭中,吳國打敗了楚國,並北上與中原諸侯們的老大哥晉國國君會盟。這是吳國的高光時刻,也是亡國的導火索——越國趁著吳王夫差北上,迅速包圍了吳國國都,並滅了吳國。但是很有意思的是,緊接著越王夫差也北上會盟去了。
會盟的意義何在啊?真是吳、越兩國認為自己厲害了,能稱霸諸侯,當華夏的‘長子’嗎?顯然不是,他們只是希望北方的‘華夏同盟’認可他們成為新成員。而自此吳越大地,也就正式加入了華夏大家庭。
和吳國一樣,越國自稱是夏王子少康的後代,西北的秦國與南方楚國,其王室都自稱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代。塑造這些歷史,並不是他們吃飽了閒得慌,根本上來說都是為了加入華夏大家庭——畢竟擱誰也不想被稱為蠻夷之地,對吧?
在西周時,還只是給周王室養馬的秦國,最終統一的六國,華夏文明第一次形成了大一統的政治實體。但是很可惜,秦朝亡得太快,沒能繼續為華夏開疆擴土。而這個歷史重任,也就交到了繼承秦朝的漢朝手裡。
漢朝是古代華夏邊緣的第二次重大調整。直到宋朝,乃至我朝(高務實這裡指明朝)時期,古代中國人對華夏的想象,仍然是漢代打造的那個版本——頂多是2.0或者3.0,升級了一點或者加強了一點,但大致上沒有太多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在想象華夏的時候,會用‘蠻夷戎狄’給華夏畫出一個邊界,漢代人是怎麼想象華夏的呢?在漢代人的觀念裡,他們同樣是被四方異族環繞的,因此對待不同邊緣族群,漢帝國採用了不同的措施。
我先說北疆地區,這裡是華夏邊緣最先出現的地方,也是華夏和異族分隔最明確的地域。由於氣候原因,長城以北是遊牧經濟,長城以南是農耕經濟。遊牧民族無法透過自身發展來養活自己,南下搶劫就是必然的,這就是造成了遊牧和農耕兩個民族不可調和的矛盾所在。
在漢帝國之初期,國力還比較羸弱,只能用金錢買和平。等漢帝國強大後,開始主動出擊,不僅擊退匈奴,還佔領了長城以北部分地區,把這些地區作為軍事緩衝帶,不僅自己駐軍,也讓歸降的胡人幫忙守衛邊疆。
但是不管怎麼說,漢帝國的北方邊界,一直沒有突破長城的基本管控範圍,華夏在北方擴張,也就到頭了。而在漢帝國的西部邊緣則住著羌人,羌人居住的河谷地帶可以進行農業生產,於是漢帝國便主動出擊侵佔羌人土地。
羌人當然敵不過強大起來的漢帝國,於是一琢磨:既然打不過,那就融入吧。於是羌人上層階級也用到了‘歷史記憶’這個工具,把本族和華夏的上古先人聯絡起來,而漢帝國為了確保統治的合法性和穩定性,也承認了他們的‘歷史記憶’。透過這種方法,漢帝國拓展了華夏的西部邊緣。
相較於北方,華夏在南部的邊界擴張就比較順利了。南部的擴張,具體是越、滇、夜郎,和南方山區部族。越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那會兒統稱為百越。滇和夜郎則在雲南貴州一帶。南方山區部族,就是那些分佈在連綿山脈的各部落。
南部和北部不一樣,南部的耕地環境總體而言非常好,漢帝國自身就是一個農耕帝國,儒家那一套思想推廣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