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9章 火中取栗(十),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就兩三發,實際在戰場上還得下降起碼兩成,甚至下降一半。
想想看,鼓搗半天才能裝好一發子彈,然後開槍設計,打不打得準還看緣分。在這種武器發展水平下,現代戰爭的很多思路是套用不上的,而“古代”戰爭的思路也一樣不好使,因此必須有一個符合這種技術水平條件下所產武器的使用方式。
這種方式的根本要求,就是在交戰的時候為了保證火力輸出,於是便出現了“線列步兵”戰法。高務實當然不算原創,他屬於抄襲,只不過後來添了點中國特色式的改良。
線列步兵本來是從17世紀到19世紀中葉歐洲陸軍基礎的步兵陣型,通常由兩到五列並排的步兵組成。每排士兵間隔半米左右,透過軍官的命令和軍樂的鼓點來指揮,來讓隊伍前進,停止和射擊。
由於火槍的裝填、精度、射程限制了單發子彈的殺傷性和命中率,敵人就算站那給你瞄著打,也很難保證一定打中。但如果一大群人同時開火,大概瞄著對面的軍隊,命中的機率就能有效提升。原理就是大家人多,一起開火,總有一個能打中,即便我打不中你,也打的中他嘛,反正只要能擊中敵人,打中誰不重要。
這當然是個僵化的戰鬥體系,不過要解決這個問題卻很難。最佳辦法當然是搞出馬克沁機槍,那可以把線列步兵和騎兵同時掃進垃圾堆,完全是跨時代的神兵利器。可惜這玩意不是說搞就能搞的,沒有足夠的工業體系和技術水平,哪怕高務實知道一些基本原理也毫無意義。
這東西就好比二十一世紀的核彈,絕大多數國家都知道核彈的基本原理,可是你知道原理不代表你能搞。別說五大流氓在非特殊情況下必然不會坐視,就算真放著讓你搞,大機率你也搞不成。對於絕大多數國家而言,搞個核電站什麼的或許還能試試看,但要達到軍用級別,不說其他,就一個丰度,沒有強大的技術水平和同樣強大的國力,基本上就不可能。
再說,擁有核彈不代表擁有遠距離成功投射的能力,好比三哥的核彈就只有一個基地能發射,並且打不到紅朝核心地區——“印吹死挺”們從來不提這個。當然,小巴的投射技術是從某朝拿的,距離正好是可以從他們家打到新德里,而小巴比較老實,從來不發展這項技術。
扯遠了,言歸正傳。高務實雖然沒法從技術上突破戰術限制,但他還是搞了一些改良的,這些改良是基於京華的火槍技術高於同時代標準而來。
比如高家的武裝力量一般不會把“線列”部署在五列或以上,一般都是三列。這不僅僅是維護所謂“大明三段擊”的傳統,而是因為京華在掌握彈簧技術後使用了燧發槍,並且配合使用了紙殼定裝藥,因此裝填速度更快、也更穩定,三列火槍兵已經能夠保證火力密度。
子彈的改造雖然還在繼續,不能算完成,但膛線技術已經開始使用。雖然金屬加工膛線導致的金屬應力問題至今還是個老大難,以至於只能用很淺很淺的膛線,但有總比沒有強。
至於無煙火藥,這個問題其實在技術層面已經搞定了,不過生產成本上麻煩非常大。無煙火藥相比黑火藥,技術的關鍵是要利用到氮。雖然使用硝酸鹽礦也能搞出來,但成本極高不說,還基本無法大規模製造——除非高務實現在佔據了智利。
簡單的講,大規模使用無煙火藥基本上需要先掌握合成氨技術,否則就算能搞出來也不具備量產可能——京華更不會做這等虧本買賣。
“甲斐公主,令尊與海貿同盟方面的確有一些……嗯,有一些交涉,並且在原則上達成了一項交換,不過暫時恐怕也還談不上同盟。”高雲平說著,補充了一句:“要等我家老爺的答覆。”
“您說的‘老爺’是指您的主公嗎?”甲斐姬問道。
“是的,公主可以這麼理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