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9章 戰爭序曲(十六),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騎兵應該手執重騎槍以小單位排成不超過兩排的橫隊發起衝鋒,並認為在隊形之間應該留出20~30步(約30~50米)的間隙以防止前排倒下的阻絆後面,也方便在第一陣衝鋒不成功時前排人員向後撤離。這樣就幾乎完全推翻了密集縱隊的原則,他認為這種縱隊由於自相牽絆踩踏造成的傷亡甚至要比敵人造成的更大。
但是,無論是戰場上的表現也罷,理論上的爭執也罷,都不是最終的決定性因素。
社會和經濟的劇變才是關鍵因素。
重灌槍騎兵的主要來源是騎士階層,當然不是說所有的槍騎兵都是騎士,但是“窮文富武”的道理古今中外皆宜,騎士們主要為貴族子弟,又自侍從時代起便練武,並不缺乏練武的時間和金錢。
到了中世紀晚期,甚至侍從的裝備可以趕上真正的騎士,所缺的僅僅是個頭銜而已,但是眾所周知,中世紀的騎士階層起源自查理馬特的采邑體制,即國王向貴族分封土地,而貴族則為王而戰。
大貴族到小貴族再到騎士,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傳統的封建采邑經濟受到了強烈的衝擊,很多騎士為了生計甚至拋棄了貴族的尊嚴當起了強盜。而隨著騎士階層的瓦解,貴族子弟更多地轉入中下層軍官,手持騎槍的騎士於是也慢慢退出了西歐的歷史舞臺。
就像《皇帝的刺刀》所述:騎兵自身也經歷了一場轉變,他們放棄了使用騎兵矛,或者說是冷兵器,重騎兵為手槍騎兵所取代。
後者的主要武器是轉燧或是火繩手槍,他們的戰術是半旋轉:“一個騎兵團向預先選定的目標行進,每排騎兵衝上前去,擊發手槍,射擊步兵團或騎兵團,接著撤走,重新裝填彈藥,下一排騎兵衝上前去進行射擊。”
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這其中的道理不僅歐洲適用,在亞洲尤其是東亞也一樣適用。
一個訓練水平極高的騎士顯然來之不易,就好比京華的騎丁雖然是嚴格挑選、嚴格訓練而來,但如果要指望他們的馬術比蒙古人還好,馬上近戰的能力比蒙古人更強,那顯然是強人所難——人家蒙古人幾歲就泡在馬上了,整天出行都靠騎馬,而漢人十幾歲可能才頭一次騎馬,平時也把馬匹看得極其珍貴,能不騎馬就絕對靠自己走,這怎麼可能去比馬術?
所以,大明只有用火槍騎兵才能與蒙古人的彎刀騎兵競爭,這裡競爭的並非僅僅只是科技水平,更重要的是成本優勢。火槍本身當然比彎刀更貴,打起仗來花費也更高,看起來成本並沒有優勢,但它勝在“成軍優勢”,即培養優勢、組成優勢。
況且由於生產力的差距,越是人口眾多,越是製造業發達,這種優勢也就越大。
用一個在後世已經不太好聽的戰術來形容,那就是大明的火槍騎兵可以玩人海戰術,而蒙古人的彎刀騎兵卻肯定玩不起。原因在於大明如果願意,其火槍騎兵的增量可以膨脹到驚人的地步,而蒙古的彎刀騎兵存量基本固定而增量太小,那麼一旦損失過多,尤其是存量損失大過了增量,就會導致軍力崩盤。
當然,這個理論高務實明白而高江並不明白,他並不知道火槍騎兵在自家老爺眼裡並不是非要打贏蒙古騎兵不可的。此刻的高江只考慮一件事:如何把土默特軍接應出去。
鑑於京華一直以來在各條戰線的戰績都很光輝燦爛,高江當然也把戰勝對手視為第一考慮,所以他此刻的計劃是趁著夜色偷襲的優勢,先行擊敗察哈爾軍,然後安安心心地把土默特大軍接應走。
一開始的時候,這個計劃執行得似乎還挺順利的,尤其是京華騎丁們衝出榆樹林打出第一波次火槍射擊的時候,還算密集的騎兵火槍差點直接把察哈爾前軍打懵了。
雖然由於戰場寬度等因素的限制,第一輪火槍射擊實際上只有不到兩千騎兵完成,但是因為對方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