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0章 北洋遠征(六),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確是“左翼輕騎兵”號搶先開炮了,這艘高速偵察艦因為其“高速”的特性,因此配備的大炮除了少量防備海盜接弦跳幫的近防輕炮之外,其他火炮全是清一色的長重炮。
京華的艦載輕炮只是陸軍炮的海戰版,改裝難度很低,成本容易控制,因此便把工夫主要花在了高務實強調再三的長重炮上。
這使得京華的長重炮在這個時代足以稱得上獨領風騷——畢竟此時歐洲的軍事裝備還遠遠沒有進入“日新月異”的時代,更不會有如高務實這樣的人來做什麼遠景規劃,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事實上,十六世紀的歐洲火炮甚至比船隻還要紛繁複雜。無論是前膛裝填、以摧毀船隻為目標的重型主戰火炮,還是後膛裝填、著意於擊殺人員的小型火炮,都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型別。
第一類是波特炮,形狀極其粗短,類似畢雷炮,可以看做是迫擊炮的前身,後者最初只是其中一些炮型的名字。
第二類是加農炮,該家族都是些厚實的中程火炮,當中的首要型別是半加農炮,它渾如蹲伏著的怪物,有9英尺長的炮管和6英寸寬的膛孔,可以直射32磅重的實心彈,射程約為500碼,是十八世紀臼炮的始祖。
最後便是長重炮家族,它們是十八世紀長程火炮的先輩。
從理論上來說,一門長重炮能夠將18磅重的炮彈——半長重炮的炮彈重量減半——有效平射至700碼外,如果隨意發射的話,最大射程則高達2英里左右。
因此,船舶之間相隔“長重炮的射程”,意味著兩船的間距約略小於2英里,距離達到“半長重炮的射程”意味著兩船相隔大約350碼。
一英里約等於1.6公里,略低於兩英里大概可以看做3公里,這就是歐洲此時優秀長重炮的最佳理論射程。
但是,正如艦船的“最大理論航速”與實際能跑出的最佳航速有時候相差很大一樣,這個長重炮的理論射程與實戰表現的射程也有不小的差距。
事實上,縱然這些火炮統稱為長重炮、半長重炮,但由於這個年代歐洲人造炮也很難做到什麼標準制式化,所以每門炮在膛孔、炮口口徑、重量和效能上都大相徑庭。
又由於十六世紀歐洲各地區在重量和尺寸上五花八門的度量衡達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而多數興之所至的後來研究者對於這些詫異卻漠不關心,最後的資料也就要一再進行校正。
所以在後世看資料的時候會出現某些尷尬,比如一位彈道學專家也許會提到,某一門如此這般規格的長重炮將一枚9磅重的炮彈射至2500步外的位置。
然而,這裡的1步、1磅,究竟是哪個國家在哪個時代施行的1步、1磅,它們所代表的距離、重量,究竟等於後世的多少,他其實並不具備精確的認識。
對於筆下謄抄的外國人的陳述(大多數專家們全都仰仗相互傳抄),他也不瞭解對方使用的數值是與自己所使用的是一致的亦或者截然不同的。
因此在後世軍事史學界,大眾所掌握的有關無敵艦隊時代歐洲火炮的資訊,幾乎可以這樣說:全都只具有相對的準確性。
京華此前早已透過各種各樣的手段,搞到了不少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火炮的引數,甚至還搞到了一些實物,用來作為研究和對標。尤其有趣的是,無論是葡萄牙人還是西班牙人,他們裝備的火炮都是五花八門,不僅出自不同的火炮工廠,甚至出自不同的國家。
高務實當時把京華火炮廠的第一份報告打回去重做時,說過這樣一段話:“你廠給了我七十多種火炮的引數,我有多少時間逐一對比分析?你廠應在各型別中挑兩三門你們覺得最好的火炮,去進行對標並爭取超越,然後重新上報。”
重新上報之後,京華火炮廠還附帶了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