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0章 北洋遠征(一),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萬曆十六年,即公元1588年,這一年的西班牙看來是註定要流年不利了。就在無敵艦隊在英格蘭遭遇重大打擊的同時,大明國內的最大私人海上武裝力量也在打西屬菲律賓的主意。
北洋海貿同盟以京華北洋艦隊主力為核心,編成了南征艦隊。該艦隊以京華北洋艦隊的一艘三級風帆戰列艦、兩級四艘風帆巡洋艦為核心主力,輔以勳貴們各的武裝運輸艦以及京華北洋艦隊的武裝運輸艦組成。
這其中,三大國公各出武裝運輸艦五艘,侯爺們出三艘,伯爺們出兩艘。
大明朝留在京師的勳貴有三國公、十三候(包括外戚封侯)、二十一伯(也包括外戚,但未包括李成梁),故此次勳貴們一共貢獻了武裝運輸艦96艘,艦載火炮高達2600多門,其中二號長重炮768門。
京華除了五艘專業戰艦之外,另外按計劃出動了49艘武裝運輸艦,額外出動了新下水服役不久的兩艘實驗性高速偵察艦——之所以被冠以“高速”之名,主要是這兩條船使用了兩項新設計:大西洋艦艏和“風帆螺旋槳雙動力”。
所謂大西洋艦艏其實是後來德國人的叫法,其形式最早來源於飛剪式帆船的飛剪式艦艏。本來這種飛剪式帆船是美國人在19世紀設計的一種高速帆船,由於其航海效能非常優秀,引得各國競相模仿。
而在當時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段時期裡,德國海軍艦隻通常需要長時間活動於海況惡劣,風暴頻繁的大西洋執行破交戰,所以對這種艦艏非常青睞,並命名為“大西洋艦艏”,寓意其非常適合在大西洋的風暴與巨浪中航行。
顧名思義,飛剪艦艏都會把艏部水線處縮窄至近乎刃狀,以達到所謂“長長而尖削的曲線剪刀型首柱呈一種適合於賽跑的態勢,在海上能劈浪(剪浪)前進以減小波浪阻力,故曰飛剪”的效能。
這種設計與後世小水線低阻船體線型的概念非常相似,配合外飄的艦艏與幹舷,使艦船在高速航行時亦不會有嚴重的上浪,保證了艦船的強大動力能最大限度地轉換為高航速。
既然如此優秀,為什麼高務實這裡依舊只當做試驗艦呢?原因是建造難度很大。後世的同風格船隻,需要萬噸水壓機等大型裝置對船艏柱進行冷鍛才能製造,而高務實沒有這種裝置,他只能讓京華的工匠們自行研究如何把“他的設計理念”轉化成實物。
木製風帆戰艦要做成飛剪船就很麻煩了,以至於這個設計在他提出八年之後才第一次建造出了這兩艘試驗艦。而且,能夠成功建造還多虧了現在京華有南疆各國的優質巨木供應,將材料精中選精才得以建成。
當然,這兩艘高速偵察艦之所以拖這麼久才建成,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高務實非要試驗船用螺旋槳。
此時的船用螺旋槳顯然不可能是蒸汽動力,這兩艘船使用的螺旋槳依舊是原始的人工動力,需要透過在這個時代算是很複雜的軸承傳動體系來驅動螺旋槳旋轉。
本質上來說,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設計,製造複雜、成本高昂、效率其實也一般,完全是礙於高務實的堅持才得以實施。
這個設計在建造過程中出現了很大的困難,而且讓高務實意外的是,這困難並非他最開始預計中的驅動軸問題,而是出在螺旋槳外伸部位的船體密封上。
螺旋槳這種東西,都是一端在船艙當中,另一端在船外。這樣螺旋槳的連線處就一定會有縫隙,這個縫隙又在水底,因此螺旋槳連線處是怎麼防水就很重要了。
後世的現代船隻螺旋槳與船體連線處,都是採用專業的密封材料,如橡膠或者特氟龍等防水效能較好的材料,能達到非常良好的防水效能。但高務實現在別說沒有特氟龍,就算橡膠他也沒地方弄——那玩意還在美洲。
要說螺旋槳防水,首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