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6章 “明聯儲”,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作為當朝戶部尚書,高務實雖然經常分心旁騖,但對於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是很上心的,更何況他一貫認為大明朝的衰敗首先表現在財政上,所以對於財政方面的改革尤其關注。

實物、銅錢、白銀、紙幣……這都是時常盤旋在高務實腦海中的詞。從朱元璋開歷史倒車的全面實物稅(近乎全面),到後來的鈔關,又到一條鞭法試點時期的徵收銅錢,再到高拱決議推動白銀貨幣化,實際上改革的程序一直在加速。

是的,白銀貨幣化是在高拱時期才出現的。

在後世的影視作品中,似乎白銀一貫是中國曆朝歷代的通用貨幣,明朝也不例外。但這是個錯誤觀點,限於篇幅,其他朝代暫且不說,至少白銀完全不是大明的法定貨幣,有明一代在高拱秉政以前並沒有白銀製度可言。

從歷史上看,白銀貨幣化本身發端於民間,而不是來自官方的制度設計。大明成、弘年間以後,白銀經歷了從官方非法貨幣到官方認可的合法貨幣過渡的時期。

到嘉靖年間,隨著一條鞭法的提出和斷斷續續的小範圍施行,白銀貨幣化過程實質上已經基本完成,但是很可惜,並沒有形成制度。

直到隆慶元年,明穆宗在高拱的建議下頒下法令:凡買賣貨物,值銀一錢以上者,銀錢兼使;一錢以下止許用錢。

這條法令才是大明在白銀貨幣化客觀現實下,明確“銀錢兼使”的第一條法令。也是明朝首次以法權形式肯定了白銀的合法貨幣地位,而且是用法權形式把白銀作為主幣的貨幣形態固定了下來。【注:這一條是史實。】

因此,隆慶帝頒佈的這條法令也可以視作大明建立銀本位貨幣體系的證明。官方的認可與推動加快了白銀貨幣化步伐,從此之後白銀在整個社會全面鋪開,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白銀貨幣化加快了貨幣流通,活躍了商品市場,繁榮了社會經濟,帶來了大明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遷。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此之後大明商品經濟的繁榮、商幫財閥的形成、市鎮私港的興起等等,都受益於白銀貨幣化。

也正是因此,海外白銀流入是大明經濟發展、社會結構變遷催生出來的一種要求。高務實在一邊想著拿下菲律賓,一邊又生怕中斷了美洲白銀的輸入,便正是由於害怕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

民間以銀交易,是從金代開始盛行的。元代實行寶鈔制度,曾以銀為鈔本,又在對外貿易中使用白銀。這些都為明代白銀貨幣化奠定了社會基礎。

然而,明代白銀貨幣化卻並非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事實上它是朝廷官方與民間博弈的結果。

大明立國不久就建立了寶鈔貨幣制度,為推行寶鈔制度而屢屢禁用金銀和銅。可是問題在於,寶鈔逐漸崩壞,加之銅幣原材料的匱乏,結果客觀上推動了了白銀貨幣化趨勢。

洪武八年(1375年)發行“大明通行寶鈔”之後,朝廷下令禁止金銀流通,後來連銅錢也一併禁止,專行紙鈔。

可是由於明朝實行鈔法並無貴金屬或實物作為發鈔準備,寶鈔在流通中投放多而回籠少,初行鈔法時,朝廷也未規定舊幣更新辦法。於是僅到洪武九年七月,實際上已經出現了舊鈔問題,才制定了“倒鈔法”。

但“倒鈔法”很不成功,“收換昏鈔之法,本以便民,然民多緣法為奸詐,每以堪用之鈔,輒來易換者”——沒壞的寶鈔就拿來換新,無謂的加大了成本。

由於寶鈔制度本身存在著巨大缺陷,大明寶鈔的貶值幾乎在實行鈔法後立刻就開始了。

從鈔與白銀的比價看,在洪武中期大致是銀一兩當鈔三五貫;宣德七年,湖廣、廣西、浙江等地的商稅魚課折鈔,每銀一兩納鈔一百貫;正統元年,“今銀一兩當鈔千餘貫”;成化年間,大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三國之再續大漢三千年

執筆墨畫你傾城

大明元輔

雲無風

從海賊開始吃軟飯

落雨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