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0章 預先定策,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荒腔走板了一些,你確定這是事實嗎?”
“這個說法可不是源自於什麼民間傳說,是真有來歷的。”高務實道:“是豐臣秀吉的近侍山中長俊在《組屋文書》中記載下來的。”[注:此來源為《秀吉と文祿?慶長の役》,日本佐賀縣立名護屋城博物館、2007年、43頁]
高務實又笑了笑,繼續道:“山中長俊作為秀吉時代的官方筆桿,負責了續寫《太平記》的後章《中古日本治亂記》的工作,可以說是最接近國家一級史官的存在。
同時,在山中長俊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增補修訂的最後幾年,秀吉已死,所以我個人認為山中對於秀吉的記載是相對可信和客觀的。因此我認為‘秀吉曾計劃將大本營移動至寧波’這一傳聞也是基本可信的。”
“他真的認為寧波是中國的貿易……主城?”劉馨看來仍然有些不可置信。
“寧波在中國海事領域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明日海洋關係方面,從宋朝的時候寧波就是主導中日貿易的關鍵港口。
但寧波之所以是豐臣秀吉心目中一個避不開的痛腳,我估計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影響了兩國在海洋問題上的看法,乃至最終影響了各自國運的一場事件:寧波之亂。”
“寧波之亂?”劉馨眉頭大皺:“我似乎根本沒有聽說過。”
“我們那時候的歷史教材好像沒把這事看得很重,似乎我那時候也沒學過。”高務實輕咳一聲,道:“但寧波之亂的確是整個明朝最嚴重的外交事件之一。當時是嘉靖四年(1524年)的二月,日本細川氏船隊副使宋素卿伏誅。
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大明朝廷在五年後廢除福建、浙江市舶司,僅留廣東市舶司一處,自此大明與日本的貿易途徑斷絕,從而倭寇滋生,也為後來的‘東南倭禍’埋下了伏筆。
1536年,控制了九州北部和中國地方的大內義隆再次開始派出遣明船。1551年義隆被家臣陶晴賢所滅(大寧寺之變),繼位者大內義長於1556年向大明派遣使者,要求重開貿易,然而大明方面將義長視為篡奪者而拒絕之。
1557年,義長又為毛利元就所滅,大內氏完全滅亡,故貿易重開的希望徹底斷絕,明日貿易轉到寧波近海的雙嶼——這個名字你肯定在令尊處聽到過吧——或是舟山群島進行私下貿易、走私貿易,沿海豪族、官員和商人相互勾結,逐漸演變出規模龐大的走私集團,也因此開展了後期倭寇的時代。
我此前見過一副日本人畫的東亞地圖,這幅圖大致輪廓還是有的,但國家面積大小扭曲得比較厲害。總的來說,就是大明這邊變小了,朝鮮和日本倒是都變大了不少。
在這副地圖上,無論是從細川氏控制的堺港(臨近大坂)還是大內家的博多港(後世福岡境內)出發,當時的大明三大港:廣州、福州、寧波之中,寧波港都是最近的。”
“哦,我明白了,明白了。”這下子劉馨終於恍然大悟了,伸出青蔥玉指虛空比劃了幾下,道:“此時的日本,除了遠離日本權力中心的薩摩藩島津家、四國島長宗我部兩家之外,包括豐臣秀吉在內的日本高層對於海洋幾乎一無所知。
這些人想要遠渡重洋去征服朝鮮甚至大明,能繼承的只有在海事斷絕的這70年間進行走私貿易和掠奪的倭寇、商人們的航海經驗——處於這樣的情境下,當豐臣秀吉認為自己需要建立一個背後就是日本本土補給命脈的大本營時,怎麼可能不選擇寧波?”
高務實哈哈一笑:“一說到軍事你就明白了?”
“不,我看是一說到地理我就明白了——這就叫專業。”劉馨眨了眨眼,自我調侃道。然後頓了一頓,又問:“好了,我看現在咱們對豐臣秀吉的情況已經推測得差不多,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能從這些推測之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