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7章 審視(上),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至少誰都不好說他自己作死。
然而李如松就沒學到這些,他太剛直了。剛直對於武將而言本來是個好詞,但正所謂過剛易折,慧極必傷,強極則辱,情深不壽——過於剛直,就容易惹麻煩、受重挫。
原歷史上,李如松所受到的重挫,正是在他光芒萬丈的朝鮮之戰後,在一次針對蒙古人的“搗巢”作戰中遇伏戰死。史載:“(李)如松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而死。”
從《明史》的這句簡略記載來看,李如松死得比較意外:率領少量精銳騎兵深入虜境,結果中伏戰死了。
原先高務實也以為,李如松的死,主要是死於他自己輕敵,雖然非常可惜,但沒有辦法。
然而當高務實來到大明這麼多年,又深刻的插手政治,玩弄過無數陰謀之後,他意識到原歷史上李如松的死並沒有那麼簡單。
李如松在朝鮮戰爭的第一階段表現可謂光彩奪目,其僅以四萬兵馬入朝而連戰連捷,先後攻克平壤、收復開城,並迫使陷入困境的日軍撤出了漢城。在短短不到百餘日內,便光復了朝鮮三都。也徹底讓當時的日本領教了大明的真正實力,破滅了豐臣秀吉一舉攻入大明的幻想。
之後因為中日雙方軍傾向於透過議和結束戰爭,李如松凱旋班師,加封為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至此,戰爭告一段落。
但是事情其實還沒有完。幾年之後,議和破裂。萬曆二十五年,日軍再度捲土重來、渡海進犯,如同上一回的翻版一樣,日軍兵鋒再度直指王京漢城,朝鮮又一次告急。
這一次,大明反應迅速,再次應邀派兵支援,並任命麻貴為主將,坐鎮漢城。在南原、全州紛紛陷落,日軍緊逼漢城外圍的不利局勢下,發動了稷山之戰,穩住了局勢。
而後,越來越多的明軍援軍開赴朝鮮,日軍便由戰略進攻轉為了戰略防守,回守沿海構築的堅固倭城,直到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日軍於11月陸續渡海撤軍回國,戰爭徹底宣告結束。
但是問題來了:這個第二階段的援朝戰爭,也就是麻貴掛帥的這一次,既然上一次李如松表現優異,那麼這一回為何不讓李如松再次掛帥出征,而千里迢迢把麻貴調過來?
麻貴當然也是當世名將,可此時此刻的李如松又在幹什麼,他為什麼沒去呢?
事實是,李如松是在萬曆二十五年冬補了遼東總兵的缺位,回到了其父李成梁坐鎮多年、根深蒂固的遼東。
高務實不得不仔細審視這個時間點,此時剛好是第二階段援朝戰爭爆發之後有一段時間了。具體來說,是在稷山之戰後,此時明軍已基本穩住了戰線,迫使日軍收縮防線、轉為戰略防禦。而明軍則在援軍陸續抵達後開始轉為戰略進攻。
既然前線已經穩定,自然也不用再派李如松去救急了。然而就在不久之後的來年四月,根據明史記載,在迎戰蒙古寇犯遼東之時,李如松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而死。
臥槽!如此一個當世名將,就這麼莫名其妙的在這種小場面戰鬥中戰死了?而且還是因為這樣低階的指揮失誤而戰死?
逗我玩呢?這TM是李如松的水平?
正常人恐怕都很難相信,因為就在前幾年的朝鮮,李如松就曾經打過一場和此戰很類似的戰役,即著名的碧蹄館之戰。
在碧蹄館之戰中,當時李如松頗有經驗地將麾下騎兵分為了三支。先鋒一隊,自己一隊,後面還有一隊由嫡系將領楊元率領作為接應,三隊先後進軍。
在此戰中,先是先鋒遭遇到日軍重兵的圍攻,李如松隨即引自己這隊前來接應,殺入重圍後力戰了許久,李如松也曾差點兒遇險,但他仍舊未退,力戰不止。就在雙方都有些疲憊之時,楊元的後隊及時趕到,李如松也得以趁機突圍反攻,終於殺退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