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1章 南察風波(二),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海某人看懂這意思會怎麼辦?
簡單,一起辦!
海瑞的風格不一直都是這樣麼?不撞南牆不回頭是不足以形容他的,他是撞了南牆……那就撞破算了。回頭?我海剛峰從不回頭!
海瑞要一起辦,就落入王錫爵的套中了,因為被察官員對於主察官員也是有手段可以用的,這裡就有兩個大明官場的“習俗”。
什麼習俗?其一是揭帖。
京察屆期之際,心懷叵測之官員往往投遞匿名揭帖,肆意飛語中傷。故湯兆京便曾說過:“私揭一事,向多陽禁而陰用之”,道出了掌察官員對於誣告揭帖的無奈。
雖然“朝廷以耳目寄之言官,許以風聞”,但不少官員卻借京察之機、冒風聞之名,打擊中傷同僚,以圖避免自身被黜。
因為京察之時,“各衙門皆須有人。如此衙門己有人矣,遂不復動,曰:難為他衙門也。如彼衙門無人,亦必以人實之,曰:奈何空此衙門也”。故一旦中傷同僚的目的達到,部分不法之官員便可逍遙於法紀之外。
“各衙門皆須有人”的意思,就是每個衙門都肯定會有人被黜落,如先已有人被黜落了,剩下的人就安全了——至少安全多了。
雖然明廷不罪風聞之人,但一旦誣告被人知曉,雖假風聞之名,終不為美。故匿名揭帖便橫行一時,這亦是京察之前眾多言官反覆論列的主要議題之一。
不過,這一條倒不是王錫爵打算用來對付海瑞的手段,他打算用到的手段是第二條。
第二條便是懼察官員還能於此時論劾主察之人,以期逃避察處。
因為京察是有關官員政治前途的大事,“一經黜落,便當離任”,且在直到萬曆後期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一旦因京察而離任,便“永不敘用”,故部分不職官員便事先彈劾掌察之人,以圖避免被黜。
京察之中誣陷主察之人的發端,可以追溯至嘉靖初期。時任內閣輔臣張瑰因在大禮議中積極支援世宗,“抗舉朝四五年”,故與在廷諸多朝臣不合。因而在嘉靖六年京察屆期之際上疏自陳,誣陷主察官員或有“陰樹朋奸,公傷善類”之舉,乞求皇帝的庇護。
然以輔臣誣告掌察官員,畢竟為一時之特例。但在原歷史上,直到萬曆後期,品級較低的言官對掌察官員的誣陷則經常出現。
如萬曆二十七年,貴州道御史許聞造因“依附呂坤之門牆,不顧名義”而為士論所薄,他擔心於京察被黜,故“訌戶部侍郎張養蒙等,挾吏部以避計典”——計典、大計等詞,在大明朝都是特指京察。
又如天啟二年,“給事中朱童蒙、郭允厚、郭興治慮明年京察不利己,潛謀驅逐”時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鄒元標,其中雖有黨爭的意氣,但卻與前例相同,皆為言官誣告掌察之人。
與此類似的,還有誣陷給自身注考的堂上官的。如萬曆三十九年,南京國子監祭酒湯賓尹(萬曆二十三年進士)因擔心掌翰林院事王圖(萬曆十一年進士)在考語中注其下考,便指使御史金明時,彈劾其堂上官王圖之子貪汙,欲坐王圖縱子行兇之罪,以逃自身被察。
值此大難當前之際,既然已有“習俗”在先,王錫爵自然不吝一試,只要海瑞在南京擺出一副要“一網打盡”的姿態出來,王錫爵這邊馬上就能行動。
為此,王錫爵在他寫給海瑞的信送到南京之時,還有一大波的私函已經寄到了江南各地。不止是王錫爵,申時行的信也同樣不少。兩位閣老大人不辭辛苦,不僅親筆寫了大把私函,府中幕僚代筆的信件更是數不勝數,其目的都是一樣的。
此次南察甚至比北察更受重視,高務實自然也不會只給海瑞寫封信就完事,他那邊同樣也做出了許多相應的佈置。
兩派首腦雖然都在燕京,但遍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