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1章 南察風波(十八)塔魯木,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大明的“官位”只不過是區區指揮僉事,比其餘女真各部如哈達乃至建州的地位都要低。
葉赫如今在女真實際上實力第一,為何官職如此低下?當然是歷史原因。
明滅元,蒙古貴族退出大都,返回草原,但它的政權並沒喪失,只不過縮小了管轄的範圍,仍然發號施令,史稱北元。當時的北元仍然統治著海西這一廣闊地區,而女真人仍是元朝的子民。
洪武四年七月置定遼都衛。到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領二十五衛、二州。十年,府縣俱罷,衛所制是東北地區行政區劃的基礎。從定遼都衛到遼東都指揮使司,它所管轄的範圍僅是“東到鴨綠江,西到山海關,南至旅順口,北到開原”而已,而遼河以北,松花江流域、黑龍江南北尚不在明朝的版圖內,這一廣大地區仍屬元朝“海西宣慰司”轄地。
洪武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給守衛這塊地方的故元“海西右丞”阿魯灰太師寫了一封招降諭敕,勸其投降。阿魯灰投降後,明朝的政令才抵達海西地區。
明初的葉赫地區,基本上是屬於沒有開發的荒漠之地,只是到了正統以後,女真部衛南移,塔魯木衛幾經輾轉,始進入這一地區。
為了抵制蒙古勢力捲土重來,自阿魯灰投降後,開始招撫女真部族,廣設衛所,頒敕給印,並設立了“奴兒干都司”以統之。
此時的海西地區,實行的是與內地不同的管理體制,它是明朝臣子卻又不在明朝的疆域內,是一個典型的“一國兩制”。
女真人納齊布祿就是利用了這一時機建立了“扈倫國”,明朝對此即不承認但也不干涉,於是形成了明朝、北元、扈倫三足鼎立的局面。
明朝一貫推行它的“羈縻政策”自有其用意:“蓋以金元世仇,欲其蠻夷自攻也”。明朝正是利用了元滅金的種族仇恨,才在東北地區實行了一種特殊的體制,利用女真人為其遮蔽北藩。
然而,當扈倫國解體之後,松遼大地上反而出現四個並立的女真王國,史稱“扈倫四部”。
這四個海西女真新興勢力崛起後,明朝仍然嚴守邊牆。只要不擾邊,任其自搞名堂。所以,北方的韃靼、瓦剌、朵顏(福餘、泰寧)皆能列為“外國”,而“扈倫四部”則不在此例,仍以衛所相待,通貢市如常。而“扈倫四部”的首領們也就“其通於明,皆以所領衛,令於所部則曰國”了。
葉赫等“扈倫四部”既然不被承認,那麼理論上來說,就該視為明朝版圖內的軍政機構,他們所處的地方是明朝的行政區域,他們所治的人民也是明朝的子民。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後來《明史?地理志》上所列明朝疆域並不包括海西女真地區。萬曆六年進行了一次人口統計,全國共戶,丁口(具有勞動力和合法戶籍的成年男子),其中沒有邊牆以外的女真人。
於是,葉赫等“扈倫四部”就成了既掛靠在明朝行政體系之內,又遊離於明朝政權管轄之外的特殊地區。
有明一代,在官方的典籍裡始終沒有正式出現“葉赫”這一稱謂,而一貫是以“塔魯木衛”來記載,並與其貢市。
塔魯木衛最早見於明朝典籍是永樂四年,《明實錄?成祖實錄》永樂四年二月庚寅條載:“女真野人頭目打葉等七十人來朝,命置塔魯木等四衛,以打絮為指揮”。這是塔魯木衛初登歷史舞臺之始。不過,這時的塔魯木衛官員與後來的葉赫首領並非一系。
不管是打葉還是打絮,他們都不是葉赫部的先人。打葉傳捏列阿,再傳撒哈答,三傳納爾乞人、童哈,打葉家族到此終止,之後不見於史。
童哈襲職是在成化十四年,基本與此同時,另一個塔魯木衛女真的兒哈你也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是卻沒有提及“襲職”字樣,說明他不是打葉後代或家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