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1章 朝歸倭附(十二)前車之覆,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來源於皇帝的內庫,沒有?夠的收?來源是?法有效支撐這些政績的。
其次建造維護龐大的鄭和船隊也需要極大的財力支撐和消耗。要想完成?次下西洋的?動,朝廷必須為此付出鉅額的財力支出,這又體現在以下幾點:
?是在船隻建造支出?面。鄭和下西洋所選?的遠洋航船,其載重量為“五千料”——好傢伙,京華的二級戰列艦如“東昌”號都只有4000料,卻已然是東亞海上的巨無霸了,那麼五千料是什麼概念?那是京華還在研究定型階段的一級戰列艦的預計噸位。
?鄭和船隊每次往往由六七?艘同型別的船隻組成,再加上?匠人員支出、?材運輸成本等,建造?支遠洋船隊的成本可謂是天文數字。
當然,因為京華純軍艦的造價其實遠高於民船,所以寶船的單艦成本還是比京華軍艦要低很多的。這裡的造價差異之中有一個最大的原因在於京華軍艦上價格高昂的火炮非常多,所以主要是火炮大大拉高了造價。
另外,造寶船用工多是軍匠,給工錢自然比高務實名下的商業造船廠低;造寶船的木材很多事直接在軍屯地砍伐,成本約等於只要運費,也比高務實拿到的低得多。
但即便如此,羅登懋著《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仍然這樣寫道:“這個船數?多,製作?細、贊??大,須是支動天下??三省錢糧來,?才夠?”。
所以高務實現在的船能賣這麼貴,一來是成本的確比朱棣高得多,二來是海貿的利益的確太大,參與海貿的豪強鉅富並不怕成本高點。
?是採購物資成本。鄭和下西洋雖然帶有“宣威海外”的重要使命,但是與海外各國做?意採買貨物也是重要任務。為此,在船隊出發之前,朝廷必須大量採購瓷器、絲綢等貨物。
雖然朝廷並沒有透過市場議價的?式進?採購,往往採取低價採買的?式盤剝各類?匠——這也成為日後下西洋?動被人詬病的重要誘因。但是,單單採購鉅額貨物本身,就已經是?筆巨大的開支。
三是對海外各國和隨船官兵的賞賜。在遠洋航?中途中,鄭和遵照朝廷旨意,會對承認朝貢關係的屬國進?封賞。?如《奔?堂別集就記載了永樂三年朝廷對占城國王的賞賜:
“賞賜占城國王黃金百兩,?金五百兩。六年,?賞賜黃金百兩,?金五百兩,錦綺紗羅五?匹,彩絹百匹。”
此外,由於海上航?任務艱鉅,時間總是長達數年,隨船官兵人員損耗較大。為了激勵將,在每次航?歸國後,皇帝還要對船隊官兵進?大規模的賞賜。如永樂九年就?次性賜“鈔??萬錠並彩幣等”。
根據《論鄭和下西洋?書中的考證,僅是低階船員,每人的賞賜就有10錠,以艦隊每次出?數萬人的規模來計,光是銀兩賞賜就至少達到甚至可能超過30萬錠(一錠並非只有一兩)。
從上述兩?面可以看出,在永樂時期,大明五徵蒙古,四徵交趾,?疏通運河並大修北京城。這對於?個剛剛經歷過“靖難”內戰的國家??,其耗費是難以想象的。
推?下西洋花費更是?筆?底洞,如果朱棣只是?個單純好大喜功的皇帝,那麼他的確可能做出下西洋這樣的炫富之舉。
但是,要考慮到下?次西洋耗費的人力物力巨大,這樣花錢買面?的事情頂多也只會??兩次,?不是在永樂朝連續下西洋六次之多——這已經不是好大喜功能解釋的了,只能說除非朱棣是個神經病。
然而神奇的事情來了,據史料記載,雖然面臨鉅額開銷,再考慮到鄭和下西洋時“靖難之役”帶來的國內戰爭創傷尚未完全消除,可是終永樂一朝,大明朝廷的財政狀況居然都沒有惡化。
“永樂間,雖營建北京,南討交趾,北征沙漠,資?未嘗乏。”——《明史·黃福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