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1章 朝歸倭附(九)皇帝眼饞,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朱元璋就對這些做出過十分嚴格的規定,可是到了朱翊鈞就不同了。這位爺看到有官員上疏說有很多百姓(主要是地主、豪商)擅自“服赤”,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嚴懲不貸,而是表示如果他們肯為此交一筆稅,服赤就服赤嘛,沒什麼大不了。
問題是按照朱元璋的規定,朱明以赤色為象徵色,只有高階官員才能服赤呀!朱翊鈞不管,認為如果交稅不行,那抓到了罰錢也可以。
於是就有人反嗆皇帝,說那如果他們穿明黃色怎麼辦?
明黃色,那可是皇帝的服色,你穿明黃那等於造反啊,能怎麼辦,自然應該是殺一儆百。然而朱翊鈞的觀點是:問題不大,罰更多的錢就好了。
就這麼一位皇帝,他會在意明軍實際控制朝鮮朝廷會有損大明“公信力”這種破事嗎?明顯不會啊!
再說,以他對高務實的瞭解,後者哪怕沒提前和他說過,他也一定能猜到一部分。往輕點說,他估計高務實肯定是因為此前朝鮮朝廷對作戰指手畫腳而極其不滿,而高務實打仗從其歷史經驗來看,就是非常強調朝廷得給他全權的。
他打仗連大明朝廷都得給他全權,你朝鮮朝廷算是哪根蔥哪顆蒜,還想著對他指手畫腳?怎麼著,你李昖的面子比朕還大了是吧?
那如果往重了說,朱翊鈞估計高務實就是對朝鮮這地方有想法了。關於這一點,朱翊鈞毫不意外,因為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倆還是同窗的時候,作為太子伴讀的高務實就專門為朱翊鈞解釋過隋唐兩代徵高句麗的原因。
之所以說“專門”,是因為高務實當時花了一下午時間單論此事,把前前後後各種原因給他分析得明明白白,所以朱翊鈞對此印象十分深刻。
隋唐四位皇帝——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連續征戰高句麗,直至其徹底消亡才收手。其中,尤其以隋煬帝三次討伐被後人評述最多,認為其毫無必要、勞民傷財且最終因此亡國。
問題是,這四位皇帝無論韜略還是才智,在中國曆代帝王中都稱得上是出類拔萃,那為何他們偏偏就苦苦執著於這麼一個“邊陲小國”,非得剷除不可?
首先對高句麗用兵的是隋文帝楊堅。598年,隋文帝以高句麗進攻遼西的軍事駐地為由,派30萬大軍,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
30萬大軍在封建時代任何時期都是一個恐怖的存在,高句麗根本不是對手。不過不知道是隋文帝運氣不好還是高句麗那會兒有上天眷顧。隋朝的陸上軍隊遇到大雨,糧草供應不上,而且遭遇瘟疫,就這樣不了了之了;海上的軍隊也碰到了暴風雨,還沒到高句麗就損失的差不多了。於是,隋文帝遠征高句麗還沒開始就宣告結束。
第二個對高句麗用兵的是隋煬帝楊廣。楊廣一生對高句麗用兵三次,每一次都是御駕親征。612年,楊廣帶著100多萬人馬進攻高句麗,結果無功而返;613年,楊廣再一次遠征高句麗,又是無功而返;614年,楊廣準備再一次遠征高句麗。本來都準備得差不多了,但由於國內起義不斷,不得不停止對外戰爭。
從楊廣遠征高句麗的時間來看,都是在隋朝末期進行的。就是說,隋朝都已經風雨飄搖了,楊廣還是要徵高句麗。
第三個對高句麗用兵的是唐太宗李世民。644年,李世民帶著6萬人遠征高麗,本來進展得很順利,後來因為天氣變冷、糧草不濟,不得不撤軍回來,不過這次戰爭從軍事上而言還是勝利的;
647年,李世民第二次派兵進攻高句麗,這一次打得更順利一點,卻也因故未能完勝,但還是逼得高句麗王讓他的兒子莫離支任武入朝謝罪;
648年,李世民第三次派兵進攻高句麗。這一次高句麗不僅損失眾多軍隊,還丟失眾多城池,但依舊未能徹底覆滅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