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1章 朝歸倭附(圩二)高務實的國族觀,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職責,恰巧的是,在唐代以後很多監軍都是宮人、太監之類的宦官,為什麼呢?因為宦官是跟皇帝老子最親近的一批人,皇帝既然打算給軍隊安插監軍,那必然得安插對自己“忠貞不二”的人啊!
於是,宦官就成了最合適的人選。雖然宦官的名聲不太好,甚至太不好,但理論上而言,他們對皇帝的忠誠度還真沒其他人(或者說其他“人群”)比得了。
當然,監軍卻並不能完全左右將軍們的想法,畢竟打仗是一門技術活,有很多時候還是很需要靈活應變的事情,在整體的佈局上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變化的。
因此,但凡將軍稍微動點心思,都可以避監軍而不顧,往往監軍會連軍隊都碰不到。更有甚者,將軍害死監軍的事情也不是沒發生過。
再退一萬步說,監軍也是人,也是想要功勞、想要錢財的人,出去累死累活一場回來啥都沒有,誰樂意幹?那還不如在宮裡老老實實服侍皇帝老子來的舒服。而只要將軍和監軍同流合汙、沆瀣一氣,那監軍的實際作用其實就微乎其微了。
而大明呢?原先的監軍還算比較有用,但隨著大明核心軍力家丁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監軍的作用早已經大打折扣、聊勝於無。
不信想想歷史上的明末,哪支軍隊的主將是區區監軍能控制住的?壓根沒有,因為監軍的權力來源於皇帝,當皇權本身出現了塌方,監軍就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權威去壓制主將。崇禎中後期到南明,只要實力稍微強一點的軍閥,都敢直接拒絕皇帝派遣監軍給他,而皇帝也無可奈何。
當然,這個問題如果展開說,就要涉及京營拉胯、文官直接控制的幾支主力損失殆盡等問題了,暫時先放一放。
總之,當文明來到現代後,人們發現思想才是一件遠比監軍更好的武器。思想才能左右軍隊,而政委無疑是宣揚思想的最好推行者。
在紅朝,首先政委本身就必須是堅定的Gc主義者,他們自己是絕不會危害到軍隊和國家的;其次他們一旦入伍,那對這個隊伍帶來的思想宣傳,就會提升軍隊對黨的忠誠,加強凝聚力。
軍隊的軍人們在政委的宣傳下,成為一名堅定的Gc主義擁護者,那他就不再是一名普通計程車兵,而是擁有革命理想的戰士。政委的最大職責,其實就是賦予每一名戰士崇高的理想,讓他們明白戰鬥不只是打打殺殺,戰鬥是有更崇高目的的。
一個只聽命於將軍的軍隊,和一個用共同理想武裝起來並組成的軍隊,誰更有戰鬥力?誰又更靠得住?
當然,大明現在的社會環境下,談主義肯定還太早了,所以得降低一點要求,降低一點調門。Gc主義既然還談不上,那就談民族主義,談華夷之辯,談天下大同。
宣政一職,最大的職責就是教會軍官、士兵們民族主義,而在大明搞民族主義,切入點也很好找:就從華夷之辯開始,到天下大同為止!
為什麼這麼說?這裡頭的問題其實很複雜。
後世中國人所認知中的“民族”這個詞受到很嚴重的西方影響,其與“國族”等詞語的意義經常混淆,以至於“民族主義”的概念同樣常常被混淆。
[注:解釋起來太費筆墨了,推薦一下傅正老師的影片,各位可以在b站搜“傅正_”,字尾標題【西方皿煮史0x?傅正】”的系列影片。我忘了是具體哪一集裡說到過了,另外請自己把“皿煮”二字改對。以下我書中會預設各位讀者都已經明確這些概念之間的區別。]
其實,拋開民族概念的本意、翻譯的誤差等問題,高務實真正要搞的,其實是一種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文化認同。
歷史上的清末,在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等一系列屈辱的對外戰爭中,普遍出現的情況是老百姓對洋人與朝廷的戰爭漠不關心。別說主動抵抗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