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9章 平倭(廿六)使團抵日,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個死?
高務實早知道這老小子會是如此反應,便告訴他說自己已經把沈惟敬的計劃稟告給了皇上,只不過在皇上面前時,他說這個計劃是他高某人的安排,目的就是拖延時間,於是就幫沈惟敬撇清了干係。
沈惟敬這才放下心來,先是對高務實一陣千恩萬謝,然後雄赳赳氣昂昂地接受了新的任務,踏上了由釜山而至日本的“征途”。
至於李宗誠,高務實知道他不過是仗著其父李言恭的那本《日本考》白撿了個“知日派”的名頭,實際上他對的日本的瞭解很一般。雖然他也參與北洋海貿同盟對日本的貿易,但卻與靖難系勳貴自建船隊加入不同,他是入股分紅式的參與,自家並不組建船隊,只能說是在充當長期投資者。
高務實知道這廝沒啥骨氣,絕對不是什麼做欽使的材料,因此至始至終沒有打算讓他真的踏上日本列島,他唯一的任務就是在釜山儘量的拖延時間,最後以“因病不能堅持而抱憾退出使團”結束,即能拿到部分功勞,也避免了發生意外的可能。從這個角度來說,高務實對他算是仁至義盡了。
有必要一提的是明軍的調動。隨著日軍撤往釜山周圍,朝鮮軍大舉“收復失地”,明軍則不曾伴隨南下,只是派出了一些由京華商社高家家丁充當的“軍事觀察員”,前往朝鮮南部各地臨時繪製地形圖——京華其實畫過朝鮮地圖、東北亞地圖等等,但那些地圖並不算太細緻,如今需要更精確一些。
明軍方面除了宋應昌帶領少數南軍繼續駐紮之外,遼東軍已經在快速北撤,李如松本人甚至第一批迴到遼東,去主持李家軍的家丁招募與訓練工作去了。
與此同時,相應的自然是麻貴大軍來朝。麻貴此來與遼東軍不同,並非只帶了嫡系的麻家軍——當然麻家軍也沒那麼大的規模。他帶來的是一支混合部隊,主力是宣府、大同、薊鎮、太原和北直隸諸鎮抽調集中而成。
這些年來,以上幾鎮的軍隊經常性被抽調之後集中使用,不過統一指揮他們的人似乎總是高務實,這一次有些例外,按理說將會歸於宋應昌的指揮之下,而實際軍務由麻貴來提督——由於李如松回鎮遼東,麻貴接任平倭提督一職(原先不叫平倭,叫御倭,是這次改的)。
另外不止陸軍方面,海軍或者說大明水師方面也必須提上一嘴。原先陳璘早就就任了御倭副總兵兼水師提督(御倭已改稱平倭),但大明水師百年不在外海執行大規模作戰任務,這支平倭水師的組建花費了很長時間,期間克服了很多困難。
主要困難當然是艦隊組成問題,與陸師一樣,大明朝廷對於水師的要求是:即使規模未必一定要勝過朝鮮,但戰鬥力必須成為真正的中堅。換言之,就是一定要比朝鮮水師更能打,要確保能展現宗主國的強大,這就比較麻煩了。
大明水師這些年由於京華的兩洋艦隊過於強大,早已基本消滅了大明沿海的海盜,由此水師則進一步退化,基本上只負責近海巡邏。
水師船隊的規模在賬面上看雖然還有高達上千艘之多,但其實裡頭大半隻在賬面上存在,早就找不到船了。剩下的部分則幾乎全都是些“老破小”,能出外海作戰的攏共不超過五十艘船,廣泛分佈在由天津到廣州這漫長的海岸港口之中,並且這五十艘船中還沒幾條大船,根本拿不出手。
沒船怎麼辦?按照大明以往的習慣,當然是臨時打造或者徵用。但這裡又有問題,大明的官營船廠早已頹廢不堪,二十多年前時僅剩的那點技術能力早就因為高務實當時為了建立京華系造船廠而從中挖走技術骨幹流失殆盡。
後來江南海商們為了對抗京華,又把官營船廠剩下的最後一點殘渣也給遲了,於是到了今時今日,官營船廠可謂全都垮了,根本不足以臨時打造一支像樣的東征艦隊。
於是陳璘和朝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