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7章 戰後波瀾(十二)臣以為可以,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面,但還是不由得遲疑道:“塞上恐無合適城池,若是如此,朝廷豈不還要再費一筆鉅款來修建新城?”
申時行畢竟是首輔,雖然軍事方面不太懂行,但花錢這一塊兒他還是需要關心一下的——哪怕真要花錢其實應該是高務實頭疼的事。
但這還沒完,次輔許國也對此有些質疑,問道:“方才鳴泉公說駐軍當有側重,但除卻大寧核心之外,西駐四分兵,東駐三分兵,這其中差距也忒小了些,哪裡稱得上側重?”
閣臣還在商議,朱翊鈞作為皇帝此時不會隨意干涉,但申時行和許國這兩個問題他也覺得有些道理,因此立刻朝梁夢龍望去,想看看他如何回答。
梁夢龍聽了卻很淡定,微笑著先朝申時行道:“元輔,塞上築城一事其實也沒那麼難,前元都能做好的事,咱們大明豈有做不好的道理?何況這次築城與新築大寧不同,無須擔心防務問題,所費將遠小於築大寧新城。夢龍雖非計相,但如今環洲公也在,諸位可以向環洲公證實一二。”
吳兌迎著數道灼灼目光,坦然道:“不錯,所費當不超過新修大寧城之半數。”
申時行沉吟道:“大寧城前後花了七十萬兩……”
這次他才起了個頭,吳兌便很不客氣地打斷了他的話,道:“元輔這演算法可不對,大寧城修城本身的花費尚不及二十萬,不僅前後用了大概三年時間,而且還包括了甕城、內城以及官衙、軍營在內,倘若分攤到每年,所費不過七萬兩罷了。
而所謂七十萬兩,剩下那五十萬兩更多是消耗在調動兵力、充實城中民眾等方面,算是遷徙之費,而非建城之費,焉能籠統而論?”
這一次王錫爵插了一嘴,為申時行辯解道:“無論何費,總歸是花在了大寧城不是麼?大寧城既然要花費這些銀子,於其西另建一城難道就不需要花費了?”
“荊石公此言差矣。”梁夢龍大搖其頭,道:“新建大寧城時咱們尚缺經驗,以至於不曾合理利用與調配資源。後來大司徒建議新修阜新城,行事時為朝廷新建城池找到了一條一石二鳥之計——移民當移難民,而非強徵某地民戶。”
他解釋道:“難民留居原地,因為其田產屋宇皆軼,實則成為當地隱患,稍有不慎即可能成為暴民,故將之遷徙雖有所費,卻總比事發後用兵要節省許多。
而近年來我大明各地均有不同程度之災害,尤其以北方居多,災民難民日盛。若能將之遷徙漠南新城,既可充實當地,又可分其土地、命其耕種,其所費雖然不菲,但數年或十數年後再看,恐怕反有結餘。”
他口中這“結餘”當然是說來自於日後的徵稅,這一點大家都明白。不過王錫爵卻顯然並不同意,道:“漠南之地雖廣,然其並非耕地,鳴泉公所謂令其耕種,其何能耕種耶?”
本來這個說法是大家公認的,畢竟長城之外無耕地這個觀點幾乎是個共識。
然而這次偏偏出現了意外,梁夢龍笑著反問:“土默特耕種已有數十年之久,近二十年來甚至開闢了數十萬畝之地,怎能說漠南無耕地?”
其實這話是他誇張了,實際上土默特開墾的耕地並沒有這麼多,大抵應該是十幾萬畝,但內閣諸位都不知道確切資料,只知道土默特這些年的確開墾了不少土地用做種田,種田的人主要就是早年間北逃的漢人及其後代。
這些身在土默特的漢人如今大概有十幾萬之多,平均來看大概是每人一畝地。不過,數不是這樣算的,這裡頭並非人人都是青壯年男性,青壯年男性也並非人人都只是去種田。
實際上在土默特從事種田這一類農業生產的漢人勞動力大概只有四萬多人,其他老弱婦孺佔了一半以上。還有一些人則是從事其他職業,比如什麼鐵匠、木匠、篾匠、商人及其他手工業製造等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