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0章 劍指東瀛(廿六)與時俱進的戰法,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中世紀的戰場,歐洲最可怕的軍隊無外乎身披重甲的具裝騎兵,其精英式的訓練和超強的防禦力基本上是戰場上其他兵種的夢魔。
而東方戰場上,最不好應對的則是來去如風的蒙古弓刀騎兵,他們遠能射箭、近能揮刀,面對重灌步兵可以“放風箏”, 面對輕裝步兵可以衝陣,堪稱全能戰士,可以做到敗則小敗、勝則大勝。
而當這樣的軍隊面對臨時徵召的農民募兵,亦或者大明那些退化為農奴一般的衛所兵時,戰場形勢就更加一邊倒了。這些剛剛拿起武器、毫無戰鬥經驗的人面對騎兵的衝擊,他們能夠感受到的情緒也就只有恐懼了。
在恐懼的趨使下,這些軍隊往往會四散而逃。如此一來不用多想,潰逃的這邊失敗顯然就是一種必然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千年以來世界各國的軍事家們嘗試了各種手段, 其中最有效的就是長槍方陣和拒馬。然而長槍方陣和拒馬也有弊端。
長槍方陣的訓練需要很長時間,還必須有足夠高明的組織體系、撫卹方桉等配套措施,這樣才能確保士兵積極作戰;拒馬的鋪設也需要較長的時間,並且拒馬的缺點還在於陣地運動性太差。
總而言之,大家都發現即便有了長槍陣和拒馬,在陣地上卻仍然急需一種新的方式來對抗敵軍精銳部隊的進攻。
巧的是,大致在同一時間裡,捷克和大明都出現了一種可以對抗騎兵的戰鬥兵種——車兵。車兵所使用的戰術,就是赫赫有名的車陣(車營、車堡)。
先說一下歐洲的情況。在十五世紀初期,捷克的手工業和礦業發展迅速,作為神羅土地的一部分與哈布斯堡家族的直轄領,哈布斯堡皇室一直對捷克採取高壓政策——尤其是宗教改革興起之後的宗教壓迫。
由此,終於引起了捷克人民和中小層貴族的不滿,面對德意志人的壓迫,民族屬性原本就是西斯拉夫人的捷克人民決定奮起反抗。
但是反抗歸反抗,雖然捷克人意氣風發、精神可嘉, 但是當這幫由農民和手工業者臨時組成的大軍真的面對氣勢洶洶的帝國騎兵時, 大多數人馬上表現出了應有的恐懼, 隨後四散而逃。
為了對應這個難題,捷克的貴族們創造出了一種戰法,即利用移動的四輪馬車為屏障來保護農民兵的生命安全。這就是歐洲車營的雛形——胡斯車堡。
胡斯車堡的優勢在於,它既可以憑藉高大的擋板為戰車上計程車兵提供保護,也具有較強的機動性,可以在戰場上自由的運動。
胡斯車堡的基本單位是小組,每一個車堡小組一般有10-20人和相應的軍械。在小組之上,以10輛車堡為單位組成更大的戰術單位,再往上則是幾十上百輛車堡組成的連隊單位。
每個小組一輛戰車,戰車的人員配置是2名射手(裝備有火繩槍和炮)、4—8名弩手、2—4名鏈枷手(用農民的鏈枷作戰)、4名長矛手、2名盾牌手(戰鬥時用大盾牌掩護人和馬)和2名馭手。馭手負責駕馭馬匹和到宿營地後聯結戰車,戰車由車長指揮。
車堡作戰並不是單兵種獨立作戰,而是步、騎、車三方結合,協同作戰。胡斯車堡的配備步兵編為五十人隊,配有五十人長。百人長指揮數個五十人隊,步兵蓋特曼統率所有步兵。騎兵因為裝備輕,機動性強,因此任務是偵察、行軍警戒、實施反衝擊和追擊潰逃之敵。
除了人員上的混合,車堡還利用火炮作為火力支援。胡斯車堡的炮兵部隊分為野戰炮兵和攻城炮兵。野炮有發射石彈的短炮管榴彈炮和固定在木製炮架上、發射石彈和鐵彈的長炮管。
一般而言,5輛戰車配1門野炮。主要攻城火炮是口徑850毫米、射程200—500米的臼炮,每個戰車隊配1門。
可以說, 胡斯車堡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