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0章 劍指東瀛(十五)進退之爭,大明元輔,雲無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首先爆炸沉沒,隨後中國大船緊靠“斯·格拉弗蘭”號和“白鷺”號二號船的尾部,鄭軍士兵向敵船甲板和船艙上開炮射擊,並且鄭軍還使用了火攻船。

此次戰鬥,以炮擊船、以炮擊人的作用已經變得非常突出,傳統的火燒敵船也仍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過去最為常用的的跳船接舷戰則再也沒有出現。

再到1680年,清軍收復海壇之戰,萬正色戰船“炮火齊發,擊沉賊船十六艘”。1683年澎湖海戰,炮擊戰術變得更加重要,海上交戰發銃為先,“焚寇之船莫如火,碎寇之船莫如炮”。

谷乫

彼時清軍大小戰船被炮打壞者甚多,而清軍用艦炮擊沉的鄭氏大炮船也有八艘。

這個時期也發展出了艦炮對射的戰術,據《臺灣外紀》載“凡水戰,彼此望見,即發鬥頭熕。將近,或發左邊炮;轉舵,髮尾送炮,再發右邊炮”——瞧瞧,這與當時歐洲戰列艦側舷齊射戰術是不是已經高度一致?

不過,雖然炮擊戰術逐步成熟,但是以艦炮決勝負的情況在當時仍未出現。在一般的海戰事例中,多樣化的炮擊、衝犁、火燒、跳船、肉搏等仍是常規戰法。

即便是炮擊戰術應用最為廣泛的澎湖海戰中,清軍用火桶火罐焚燬鄭軍大炮船十八隻、大鳥船三十六隻、趕繒船六十七隻、洋船改戰船五隻,也遠多於艦炮擊沉的區區八隻。

把清軍放在一邊不提,先看另一個問題:與當時歐洲相比,大明水師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在歐洲尤其是大西洋沿岸,15世紀最後幾十年,伴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船舶出現了可以擊沉敵船的舷側重炮。

世紀,隨著舷側炮技術的成熟與發展,以撞擊和強行登船為特徵的海戰方式逐漸被側舷火炮齊射的戰術所取代。

世紀發生了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各種新型戰艦不斷湧現,炮火越來越猛烈,戰艦速度越來越快。

面對歐洲的堅船利炮,大明水師在變革在方向上大體能與歐洲保持一致,但時間上要晚一些。明朝在16世紀才開始在戰船上應用發熕、神飛炮、威遠炮等重炮,17世紀初才開始使用紅夷大炮,採用舷側炮技術和炮擊戰術。

不過更重要的是,大明水師船炮變革呈現出明顯的“重利炮,輕堅船”的技術偏好,即艦炮技術變化頻繁,與歐洲艦炮的變革節奏、方向一致,而船舶技術變化遲緩,有限的變革也多是應因火炮需要的產物,並未發生根本性變革。

火器這種東西,它的進步是線性的,所以在引入歐洲火炮之後,中國傳統的造炮技術只需要有限的改進即可適應,因此對於火炮技術明代技術人員一直緊跟西方腳步,然而造船技術則正好相反。

首先,中西帆船的帆裝難以相容,這一點早就說過。受地球自轉影響,大西洋東岸海域風氣和柔,極少海洋性風災氣候,對船舶的駛風效能要求極高,所以歐洲船舶往往有巨大繁複的風帆。

而東海和南海所在的太平洋西岸則風濤多險,受海洋性季風影響大,暴雨強風等災害性天氣高發。因此中國海船發展出便於快速縮帆、駛風避險的硬帆縱帆,而一直比較排斥歐洲帆船複雜且難以操控的軟帆和橫帆。

其次,中西帆船的操控系統難以相容。縱橫跨越大西洋的航行安全係數略高,對船舶的操控性要求不高,其風帆只是提供動力,不影響船行駛的方向。

而東海和南海島嶼眾多,暗礁叢生,兼以群島星羅棋佈,沿岸海嶼斷續,其實很像是一個內湖;又加之海禁影響,對外貿易萎縮,海上貨運的目的地通常就以周邊沿海地區為主,一般不過馬六甲,故海上貿易完成一個航行週期的時間比較短,補給相對方便。

以上多島礁和航距短的特徵,使得建造大船既無必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三國之再續大漢三千年

執筆墨畫你傾城

大明元輔

雲無風

從海賊開始吃軟飯

落雨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