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的而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3章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重生張三丰自帶系統,四無的而是,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不同的世界域之間,各自孕育出獨特的語言,文字與文化體系。
他們不再自稱為周朝遺民,而是自豪地以趙國、燕國、齊國等國的子民自居。
秦始皇雖已一統天地,但百姓們心中,仍深烙著六國的烙印,敬畏秦的強權,畏懼秦律的無情,卻不敢輕易挑戰秩序。
然而,無數人內心深處,依舊視自己為六國遺孤,只是六國已逝,自身淪為異域臣民。
秦新立,六國的恥辱尚未抹去。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此言揭示了楚國對秦的深仇大恨,然而,僅楚國嗎?
其餘六國,誰不痛恨?
秦始皇推行統一的言語、文字、度量衡,以(的的趙)為範,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地同域,旨在透過共同的文化凝聚人心。
然而,文化的融合非一蹴而就,即便是千古一帝,也無法在短暫光陰內改變天下人的思維根深蒂固。
他只能憑藉鐵腕律法,威懾世人不敢反叛,再以歲月慢慢侵蝕文化的差異。
短暫間,仇恨並未消散,反而愈發積累,於是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響應,六國貴族亦紛紛復辟建國。
直至後來,大漢橫空出世,逐一平定,紛爭方告終。
某種程度而言,秦國統一了天下,卻也承襲了六國覆亡的怨恨。
天下的恨,全聚向了秦國,因此,秦必須亡,六國的仇恨才能煙消雲散,大一統的根基才會穩固。
這是此刻世間人心的共鳴。
大漢的崛起,非偶然,乃歷史的必然。
這一切,張三丰作為旁觀者,洞悉其本質。
但身處其中的焱妃,難以理解這一切。
在焱妃眼中,燕國已是過去的影子。
她,燕丹的太子妃,如今不過是一介臣妾。
聽到張三丰的話語,她滿心困惑。
張三丰凝視她,感慨萬千:
“七國爭霸,戰亂綿延多少載?”
“多少英勇之魂隕落戰場,異鄉為鬼?”
“可憐無定河邊的白骨,依舊映照著閨中人的夢。”
“這一切,到底為何?”
“國家興盛,百姓苦;國家衰亡,百姓苦。”
“依貧道之見,七國之戰,皆為不義之戰。”
“如今秦王橫掃六合,一統七國,終結亂世,歸於一統。”
“自此無有烽火,難道不是人間福祉?”
焱妃身體劇震,愣怔良久。
“小女子雖見識淺陋,也明白結束戰亂自是大善。”
“但大秦律法嚴酷,徭役繁重,天下人難以承受。”
“修建阿房宮、陵墓,築萬里長城,大半個天下人口被徵召,哪是明君所為?”
張三丰輕輕一嘆:
“你說得也有道理,但若秦國不用高壓手段,六國百姓又怎會甘心臣服?”
“怕是秦國一統未穩,六國戰火又將四起,群起反抗。”
高壓如同雙刃劍,特別是在秦剛征服六國之際。
若無高壓,六國民眾定會串聯反抗,皆因他們視自己為亡國奴。
正是高壓,才令六國民眾不敢輕舉妄動,然而,它也讓百姓生活倍受煎熬。
一旦達到極限,百姓不堪重負,就會如火山般噴發。
在那個平行世界的史實,秦朝也因此而滅。
“若秦皇結束高壓後,能推行仁義,天下或許可安。”
張三丰輕聲道。
他心裡清楚,這是奢望。
看扶蘇的模樣,也不似明君。
更別提比扶蘇更糟糕的胡亥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