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落紅歸寂中
孰土為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章 落紅歸寂中,打不死我,皇叔乾脆讓我監國!,孰土為塾,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古明自從鬆了腰椎之後,腰椎附近的混元氣很精純,以命門為中心,形成一個氣團,逐漸把附近的肌肉、面板、臟腑都混化了。
古明把體察外界的意念一收,往身體一照,五臟六腑清清楚楚呈現在自己的意元體裡,他靜靜體察,讓那種意境變得非常清晰,才慢慢收功靜養。
他知道這是收視反聽的收視功能。他把意念放在腹中脘穴深處的混元竅,默唸“靈”字音(由一聲轉二聲),細心體察混元竅內的動觸感。
古明忽然感到有種難以名狀的感觸,於是把這個當成收視反聽的目標,驅使眼、耳、舌、意集中於目標,他記得古人的告誡,“要遵從‘似守非守’、‘若有若無’的原則,不可以有心守,有心守則著相;不可以無心守,無心守則落空。”
古明等收視返聽達到一定程度後,意念先專一,繼而進入一種“豁豁然空”的特殊感覺。
古明早已明心見性,對於收視反聽簡直就是輕而易舉的事。
只不過因為古明的明心見性在前,有了功夫卻不自知,也不知道怎麼用,現在反過來學這些功能性的東西,是一學就會、一點就通。
這就是所謂的“理即是法、法即是理”。
例如,從古明明心見性後,透過意識讓那面鏡子消失不見,那是一種常見的有化為無的超常智慧,相反,也可以無中生有。
古明忽然想到好久沒見到鏡子了,意念一動,手掌上便立即出現了鏡子,完好無缺。古明拿著“久違”的鏡子把弄了一番,又用意念把鏡子藏在了虛無之中。
古明反覆測試了幾輪“有化為無、無中生有”,慢慢體會其中的變化過程,等徹底掌握了它的規律和方法,才肯停止。
古明發現,“有化為無”比較簡單,只要是沒有意識的東西,在沒有受到干擾的情況下,他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把它消失在眼前,而“無中生有”則要求較高,需要對所生成的物品,有特別清晰的形象,否則生出來的東西不文不類,不忍直視。
古明感覺有點累了,因為使用這些超常智慧(特異功能),需要耗費大量的元氣,便靜養了一下。
古明透過靜養,整個人已經神清氣爽,便來到內運河巡察。
皇城西牆到南牆的這一段已全部挖完,河道兩邊的斜坡,正在鋪石板,這些石板是從各地的石場轉運過來的,幾經周折,才運到皇城。
“轉運過程中,已經有幾千人因勞累而死。”河督神情黯然地說。
古明不再像上次那樣,聽到死了那麼多人就心痛、憤慨,他只是淡淡地在意元體裡回應了一下,然後就有了對策。
他暗暗在心裡想到了小推車的設計方案和圖紙,準備回到尚書檯交予太府寺製造,心想,透過這種工具應該可以減輕民夫們的體力消耗。
古明和河督沿著河邊一路走去,看到這鋪石板的工作更累,溼潤的河泥因為受重,民夫踩上去就深深陷進去,需要幾個人拉扯才勉強把腳抽出來。
看著這些民夫氣喘吁吁的樣子,古明想到了一個方法,打樁。
他命人從木材廠那邊運來一大批鋸好的木頭,長度四尺,直徑五寸左右,在河道的斜坡上每隔三尺,打上一個木頭樁,把樁頭打到比坡面稍低一寸。
這樣既可以讓民夫踩在木樁上幹活,不至於深陷泥坑,又可以加固整個河壩,避免坡體滑落。
安排妥當,古明來到南牆運河內灣,這裡是一個像湖一樣的港灣,壽帝是打算停泊船艇用的。
內灣湖長一千尺,最寬的地方有六百尺,最窄處就是與河道交接的地方,大概一百二十尺。這裡可以停泊遊船,也在靠南牆這面預留了停放軍船的水域。
整體上來看,整個城牆內的工程還是完成得不錯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