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樂成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10章 :我要上北大,四合院之走出泥潭,餘樂成溪,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學。
當然具體的他還得合計合計,畢竟老先生都因為《新人口論》受過影響,自己的小身板能不能受得住還是個問題。
在圍繞人口問題寫點文章之前,許國覺得自己可以在土地問題上寫點文章來發表。
畢竟華夏建國后土地本來就是先發放下去,歸農民私人所有。但是後面出現的種種問題和國家性質的原因,沒兩年又透過合作社的方式將土地所有權收了上來。
現在想必已經有很多人對土地問題有了類似的想法,所以在此時就這方面的問題寫點文章應該是沒有風險的。
當然在這之前許國覺得很有必要了解一下現在到底有那些刊物適合發自己設想的這篇文章,還有這些刊物到底偏向於哪種文風。
寫文章這件事他今天在賣魚的時候就基本上想好了,今後自己明裡的主要賺錢方法就定在這個方向了。
因為根據他的印象,在這個年代寫文章賺錢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
在1949年到1952年這斷時間,雖然因為物價動盪,沒有統一的稿酬標準。但各出版社還是根據第一屆全國出版工作會議透過的《關於改進和發展出版工作的決議》中有關稿酬的規定,各自制定相應的稿酬。
當時流行以折實單位計酬的稿酬制度。折實單位,即以米、煤、布等生活用品摺合錢數計算,每千字付給多少,各出版社有所不同。
當時華夏書店總店的規定是每千字8~16個折實單位,分定期或定量形式付酬。
為了更好理解,我們還是以北都萬聖書園創辦者劉蘇里的回憶來舉例吧。
他說在50年代初期,作家王蒙光靠稿酬已過上優裕生活。
在他的傳記中有所描述,當時的稿酬應該是千字18元,甚至更多一點。
如果他所說的屬實的話,這個數字他應該是習慣性換算成了第二套華夏幣的幣值了。
那時18元是個什麼概念?基本上相當於一箇中等收入者半個月的工資。
上面說的是個人印象,下面我們再具體到53年國家制定的標準來說一下。
1953年,華夏國家出版總署學習無產者聯盟“印數定額制”,制定了國營出版社付酬標準。稿酬為基本稿酬加上印數定額稿酬之和。基本稿酬標準:著作稿每千字6萬元~18萬元,翻譯稿每千字4萬元~13萬元。
1955年3月1日,華夏民眾銀行實行幣制改革,發行第二套華夏幣,同時收回第一套華夏幣,換算標準是新幣1元等於舊幣1萬元。
1953年的基本稿酬折算成新標準是著作稿每千字6元~18元,翻譯稿每千字4元~13元。
翻譯家、《世界文學》前主編李文俊回憶,1950年代湧現了一批職業翻譯家,在家裡翻譯也能維持生活,陳良廷是其中之一。
所以說在這個時代靠寫文章來賺錢應該是很划算的事情,當然寫作的時候一定要非常注意,千萬不要踩坑。
要不然後果比起後世單純的文章失聯要嚴重得多。
所以許國初步計劃的是先在報紙上針對在原時空曾經發生過的一些關鍵性事件作些論述性文章。
至於觀點嗎當然得從那些經得起運動檢驗的方面來提取。
當下他打算寫的第一篇文章已經提取出來的核心論點大概如下。
華夏千百年來農民起義未成實現的耕者有其田的夢想已經被我們偉大的華夏政府實現了。
但是這個夢想是基於封建時期農民最樸素、最本質的願望,它不一定適合當前社會的社會性質。
所以我們需要從本質上來探討我們這個新生國家到底該用什麼樣的土地所有制。
首先,目前已經實現了耕者有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