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卿還成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章 本文不必參考任何文獻,重燃回首已三生,長卿還成都,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先生就會提高先生的課酬,誰出價高先生就給誰講課,結果會是什麼情況呢?
就是先生的產量沒有增加,但是價格卻上升。如果整個社會都這樣,那麼就會出現滯脹,經濟增長停滯,同時伴隨通貨膨脹、產能過剩、財政赤字。”
吳楚之通俗易懂的講解,讓在場的專家學者和場外的吃瓜群眾都笑了起來,進而開始了思索。
“問題回到需求、供給上面,前面我說過凱恩斯主義只考慮短期問題。
其實在凱恩斯出生之前,有經濟學家就認為生產決定分配、交換和消費,認為總供給決定總需求,而不是像凱恩斯說的那樣正好相反。
比如你公司產量越大,賣得越多,你們公司才會進行更多投資,你們的員工才會有更多的錢去消費,所以說其實是總供給創造總需求。
那麼從供給側來看,決定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是什麼呢?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勞動,另一個是資本。
這其實也好理解,搞生產嘛,一要人手多,二要工具先進。比如,我的老師可以多僱一些員工來幫她做PPT,幫她找資料;或者購買更好的電腦和軟體,增加這些要素的投入就會增加她的課程產量。
現在我們也能聽到不同的聲音,丁教授所在的華亭學術圈,那邊也有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總需求不足是個偽命題,世界上不存在需求不足的問題。
你的產品沒有需求,是因為你的產品本身不好,所以關鍵是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的問題,而不是去刺激總需求,就是說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丁蓴帶頭鼓起了掌,他便是一個供給學派的堅定擁護者,他的提問其實就是在給吳楚之站臺,給年輕人大膽說話的空間。
吳楚之的回答,正是他想要聽見的聲音,沒讓他失望。
有站臺的,自然便有拆臺的。
第一個拆臺的,來自本校,和曾慧嫻不同的學派,喬萬志教授。
喬萬志作為一個做事非常古板的人,對吳楚之的學術水平沒有任何異議,但是對吳楚之治學的態度,意見很大。
沒有一點年輕人應有的謙遜!
“吳楚之同學,你的論文,結構非常不嚴謹!為什麼沒有參考文獻?你以為你是錢偉長先生嗎?”
吳楚之笑了笑,走過去指了指自己的論文,“喬教授,我在論文的前面就說過,本文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喬萬志的這個問題在很多人看來,很有些吹毛求疵,但是吳楚之這樣的解答,卻讓他們體會到了吳楚之的‘囂張’。
上一個這麼做的人,正是力學宗師錢偉長。
斐然的成就,讓所有人見到作者名字後,就馬上心平氣和地接受了“本文確實不必參考任何文獻”的設定。
可宗師泰斗有資格這麼做,而你吳楚之一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有什麼資格這麼說?
沒等他們發難,吳楚之不客氣的解釋道,“文中的相關理論在一般的經濟學教科書隨處可見,我認為沒必要寫出來。
而我的文章是首次對需求與供給做出經濟史的梳理和研究,都是我自己的觀點,我引用誰的?新華字典還是倉頡造字?
我當然尊重錢偉長先生,但個性化的表達能否不只是成為權威專家的一種‘學術特權’?請各位教授不妨多想一下,我們的學術體系是否可能從機制上容納更多個性化的表達和個體性的差異?
一篇有研究價值的學術論文,一定是在有了足夠多的實踐研究和足夠專業的論證調查下才能寫出來的。在此之外,無論是看似‘跳脫’的表達,還是貼合實際的描述,都應該有足夠大的包容空間。畢竟說到底,學術研究還是要服務於內容。”
吳楚之的話讓後排的學生們紛紛叫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