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臺上的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一十八章 寶藏,一人之性命雙全,陽臺上的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部分沒有儲存好。”唐牧之看著木箱上疊放的畫布,有些遺憾地想到,在無根生那個時代,國內在油畫畫工上有他這樣造詣的人恐怕沒有幾個,他幅畫的主題都是人,畫中人物的神態動作躍然紙上,栩栩如真,可謂是相當傳神,這是在細節方面下了相當的工夫。
無根生留在這裡的油畫只有一種風格,那就是現實主義的畫作。
現代品鑑油畫的方法有不少,系統地說,首先要看油畫的色彩和光影。洞內繃釘了畫布內框的二十九幅油畫儲存都很完好,從這些畫的色彩和光影中可以看出無根生作畫時的情感和氛圍。
這些畫多數和幼年馮寶寶像一樣,色彩柔和明亮,人物逼真,這得益於無根生對顏色藝術化的調製,整幅油畫色調統一和諧,在人物和環境的邊緣,色塊的過渡變化平滑自然,整幅畫新鮮又淳樸,畫中小女孩天真爛漫的情緒十分飽滿生動。
再看構圖和畫面比例,這些油畫主題清晰,比例協調,國畫講究“疏可跑馬、密不透風”,油畫也是一樣。
無根生的畫多數繪製的都是國人,也有幾幅畫外國人的,奇怪的是,就算讓不懂油畫的國人細細品鑑,也能發現畫外國人的那幾幅畫有一種獨特的親和力,或者說從構圖、色彩、光影、筆觸中就可以察覺畫中蘊含的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
畫中的人物與身前身後的建築,大自然融為一體,這得益於無根生獨特的筆觸,筆觸是一幅畫的根本,也是分析作者創作時情感取向的重要依據。透過油畫材料和工具在畫面上創造豐富的肌理痕跡,都是畫家自己的藝術觀念、審美觀念及價值取向。無根生的筆觸自然而奔放,使得其畫面看起來一氣呵成,非常整體。
可以說無根生有著印象派對光影變化極度敏感的捕捉能力,整體基調又確立在現實主義上不動搖,尤其是對一些少數民族人物的油畫,這種感覺尤其強烈。
唐牧之仔細品鑑了一番,有幾幅畫的真是極好,而且其中的畫面故事感非常強烈,也就是很耐看,他斟酌了一番,最終還是隻把馮寶寶那幅單獨取出來了,打算離開的時候順便帶走。
唐牧之從這些畫上得到的資訊還不少,有一副油畫上繪製的是幾個身穿民黨軍服的男子,他們身處一個陰暗的洞穴當中,兩個為首的官正指揮幾個揹著1924式毛瑟步槍的軍人費力地將幾個木頭箱子搬進另一個隱蔽的山洞隧道里。
畫布左側末端可以看到一些細節,一個官兵側著身子檢視末端的箱子,從木架的縫隙中能夠看到,這些箱子裡裝的居然是黃金!
“有點意思……”唐牧之按照透視的比例算了一下,黃金的密度非常大,一噸的黃金大概也就半個拉桿行李箱的大小,即使這些箱子中只有十分之一是黃金,那其中的價值放到現在來看,至少也在五億人民幣以上了。
這點讓唐牧之稍有留意,但遺憾的是畫中細節雖多,卻沒有真正指向具體某地的線索。
還有一幅畫上,背景藍天白雲,主體是一個站在煙雲環繞的廟宇門前的女人背影,她身穿白色長袍,一頭柔順的黑髮披到腰背,有些像是古代女人。這個女子是誰唐牧之並不知曉,但看那廟宇的風格樣式,像極了唐牧之和葉可馨去過,疑似殘留有《永樂大典》殘卷或者藤山秘法副本的智妙庵。
這副畫中的天色風景也可看出畫中地點正是江南,只是畫上的智廟庵還沒有遭到破壞……唐牧之很懷疑畫中的女子就是三十六賊中的方瑩。
看來和楊曼所知道的一樣,方瑩是去過智妙庵的,而且當時無根生也在場,或許方瑩就是在離開藤山前去陽澄湖鎮的路上和無根生結識也說不定。
接著唐牧之又繞著山洞走了一週,這裡存放的確實都只有一些雜物,都是無根生私人收藏的一些東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