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御九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7節,紫陽,風御九秋,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沒有立刻表現出來,只是在那之後跟他再無交往,直至他卸任趙國護國真人之位離開趙國,柳笙一直沒有再露面。
“休要鼓譟,將那三個僧人之事詳細說來,容我回憶是否為我所為。”莫問衝那些圍在他身邊大肆叫嚷問責的僧尼說道。
莫問說完,自人群之中走出一中年僧人,開口詳述當日之事。莫問無心聽他廢話,而是趁機再度思考柳笙之事。他要仔細的斟酌權衡,揣度柳笙會不會因為受到欺瞞而故意洩露是他殺害了那些僧人。
細想過後,他感覺這種可能性很大,任何受到欺瞞的人在發現真相之後都有揭露真相的想法,揭露真相倒不一定是為了報復對方,主要還是為了向他人證明自己不是輕易上當的蠢人,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之下,柳笙很有可能將他殺害和尚一事洩露出去。
想通這些貌似已經水落石出,但莫問並未停止思考,而是繼續向深處想,雖然他當日並不是有意隱瞞柳笙,但還是沒有說出實情,柳笙生氣之下洩露他是真兇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此事有一個很大的疑點,那就是訊息洩露的時間。
如果柳笙當年就洩露了他是殺害和尚的兇手,晉國的和尚早就成群結隊的跑到東北三郡跟他算賬去了,可是晉國的僧尼在當年並沒有去找他,這就表明柳笙當年並沒有洩露事情的真相,而是近期才向外人說起的。
柳笙為什麼早不說晚不說,偏偏近日才說?
“莫問,你可認罪?”那中年和尚高聲喝問。
此人先前說了什麼,莫問壓根兒也沒去聽,但對方的喝問打斷了他思考的連貫性,令他很是不耐,“閉嘴,容我想想,我既然來了,就沒準備再跑。”
那群僧尼不明所以,但莫問的確沒有逃走的意思,也沒有提氣的徵兆,故此他們仍然沒有急於發難。其實他們不發難的主要原因還是畏懼莫問的實力,知道貿然上前有可能也被莫問變成瘸子。
柳笙為何以前沒有洩露此事,偏偏在他被三清一干紫氣高手圍追時才說?
合理的解釋有兩個,第一個是最合理的,跟人的劣根性有關,大部分人都喜歡痛打落水狗,在某人沒有落難時三緘其口甚至是阿諛奉承,但對方一旦落難,立刻跟風圍攻,大肆揭醜汙衊,以此向強者搖尾表忠。他大開殺戒之後,三清各派應該是聚集一處商議過如何處置他,柳笙在那時說出了他之前做過的惡事。
這種推斷貌似合情合理,卻並不適用於所有人,柳笙的俗氣沒有那麼重,如果他真的那麼膚淺,也不可能憋到現在才說出此事,發現真相之後早就開始嚷嚷了。根據他對柳笙性情的瞭解,這第一種最合理的解釋應當排除。
排除了合理的解釋,就只剩下一個他不願相信的可能,那就是柳笙挑選這個緊要關頭向僧人洩露此事乃是為了集合道佛兩方的力量置他於死地。
俗人可能會做出你罵我一句,我殺你全家。你搶我老婆,我吐你口水諸如此類前因和後果不對等的事情,但是道士不會,道士心中都有一杆稱,道士做事前因和後果是對應均衡的。僅僅因為對方欺瞞了你,害得你跑白了一趟晉國就要害死跟自己同門學藝的師兄弟,這種事情不可能出現在道士身上,哪怕柳笙出了山門之後心性產生了偏差,其衡量輕重的標準也不會變化這麼大。
如此一來問題就出現了,柳笙心中那桿秤為什麼出現了傾斜,在此之前二人的關係一直很好,老五在建康遇難時柳笙是前去救援了的,二人之間的交情好比一隻羊,之前的誤會只能算是一隻雞,雞的分量遠遠沒有羊重,除非在雞的稱盤裡出現了另外一個隱形的東西,這個隱形的東西分量很重,重到柳笙不顧同門之誼也要除掉他。
九龍鼎!
莫問心中浮現出了那隻三足小鼎的模樣,在赤陽子追詢他的時候,他曾經推算過殺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