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頁,百年詛咒,那多,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然而在他逝世前的一個月,弗洛伊德還在忙於他的本職工作,還在接待來訪者,撰寫文章。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弗洛伊德在倫敦與世長辭。

1939年9月23日,精神分析法創始人西格蒙?弗洛伊德在倫敦逝世,終年83歲。茨威格茨威格生平及代表作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eig,1881-1942)是奧地利的著名作家,從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語創作贏得了不讓於英、法語作品的廣泛聲譽」。他善於運用各種體裁,寫過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還從事過文學翻譯,但他的作品中以傳記和小說最為著稱。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一個猶太富商家裡。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文藝薰陶,十六歲便在維也納《社會》雜誌上發表詩作。一八九九年中學畢業,入維也納大學攻讀德國和法國文學,接觸了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譯過法國波德萊爾和魏爾倫、比利時凡爾哈倫的詩歌。一九零零年曾去柏林學習過一個學期。他有意識地深

入社會底層,瞭解一些遭人唾棄的卑賤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世界。一九零三年獲博士學位。

茨威格早期的詩集《銀弦》(1901)和《早年的花冠》(1906)、小說集《埃利卡·艾瓦爾德之戀》(1904)等,受當時盛行的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的影響,缺乏內容和新意。

從一九零七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在創作上漸趨成熟。除了《泰西特斯》(1907)、《海濱之屋》(1912)和《化身戲子》(1913)等劇本外,他還發表了小說集《最初的經歷》(1911),由有聲望的萊比錫島嶼出版社出版。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茨威格在《柏林日報》(9月19日)上發表《致外國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於同他們的友誼,以及來日和他們攜手重建歐洲文化的願望。第一次大戰期間,歐洲許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擺脫狹隘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的影響,唯有少數人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反戰立場,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經歷了戰後的災難:饑饉、寒冷和通貨膨脹;對他觸動最深的是社會道德的淪喪。此後的二十餘年是他的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一方面是傳記著作。他的《三大師》(1920)論述巴爾扎克、狄更斯和陀斯陀耶夫斯基。接著,他撰寫了《羅曼·羅蘭》(1921)。其他的傳記著作有:《同魔鬼作鬥爭》(1923,記述三個患精神病的作家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和尼采),《自畫像的名手》(1928,記述卡薩諾瓦、司湯達和託爾斯泰),《精神療法》(1931,記述發明催眠術的奧地利醫生墨斯墨爾、所謂「基督教科學」創始人瑪麗?貝克和著名精神病學者弗洛伊德),《瑪麗亞?安託萬內特》(1932)和《瑪麗亞?斯圖亞特》(1933)等。這些著作表達了他對於以自由精神和人道主義為中心的西歐文化的尊崇。

另一方面是小說。《心的焦躁》是他唯一的長篇小說,作於一九三八年。這一時期的中短篇包括:《恐懼》(1920;1925年改寫)、《馬來狂人》(1922)、《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和《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1922)、《月光衚衕》(1922)、《看不見的珍藏》(1927)等等。他作品的基調是現實主義的,他最擅長的手法是細膩的心理描寫。他尤其著重選取資產階級社會中婦女的不幸遭遇的題材,揭露「文明人」圈子的生活空虛和道德敗壞,譴責對女性的不尊重和對人的善良品質的殘害,讚美同情、瞭解、仁愛和寬恕。他努力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描寫道德敗壞給人帶來的情感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的衣櫃通向星際 完結+番外

小小幻

筆下的虐文女主來找我算帳了gl

破藥罐子

未婚夫全家抄斬,我帶大軍劫法場

錢多多君

對你難以自持

槿淮

[原神同人]公子的落跑新娘

土豆哪裡去挖

我的老公是隻鬼

一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