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糊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3節,南北雜貨,報紙糊牆,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所,羅三郎年歲雖輕,行事卻有法度,斷不會那般行事,叫他們無需憂心。
畢竟他還是刺史嘛,刺史的政績不跟那些縣令似得,死死就跟編戶和稅收捆綁在一起。
羅用確實也沒打算那麼幹,他又不是想要編戶想瘋了,怎麼可能去做那種會引發眾怒的事情。
但是對於這些周邊城鎮的小販們的到來,他還是樂見其成的,這些商販雖然是敦煌等地的編戶,不能入常樂縣戶籍,也不在常樂縣納稅,但是在羅用看來,他們這些人並不僅僅只是代表著編戶和稅收,他們還是勞動力和消費者。
早前他們常樂縣這個針坊,每日便只能做兩千根針,現在每日已經能做兩千七八,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勞動力充足。
在制針的過程中有一個磨針尖的活計,不需要什麼技術,尋常人便能做,還未經過淬火的細針,質地並不十分堅硬,用銼刀和石頭打磨,不肖片刻功夫便能磨出針尖。
針坊這邊就把這個活計派發出去,當地百姓到他們那裡領了銼刀石塊和細針回去,每日便在家中磨針,磨好了拿去針坊交工,磨多少針便給多少工錢。
那些在常樂縣中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小販們,每到針坊派活出來的時候,一個個便都爭著搶著去領。
羅用近日在街面上行走,就看到街頭巷尾很多百姓都擺了胡凳坐在那裡磨針。
這磨針也不是什麼好活計,磨個一根兩根的還不覺得,坐在那裡磨上大半天一整天,那也很辛苦,時日長了,不管男的女的,一個個都把手上磨得皮糙肉厚,烏黑髮亮。
不過在眼下這個年代,在他們瓜州這樣的地方,能給當地百姓增加一個經濟來源總還是好的。
羅用近來偶爾若是得空,也會搬個小馬紮出去跟人一起磨針,其實他也磨不了幾根,主要就是為了和群眾拉近關係,順便獲取各種訊息,常樂縣這些百姓都挺喜歡他們羅縣令的,什麼事情都願意跟他說。
不過他們最近說得最多的,還是羅用去年從胡人那裡得來的種子,今年開春便都種下去了,有一些是菜蔬,夏裡便長成了,也有不錯的,於是便留了種子,也有難吃的,滋味奇奇怪怪的,還有一些怎麼瞅都像是野草藤蔓的。
其中並沒有羅用期待的棉花,也沒有後世常見的一些特別具有經濟價值的物種。
除了這些種子的事情,羅用近來還聽了不少八卦,大夥兒近來最愛講的一件事,便是那呂三與阿秀的婚事。
那呂三原本家境貧寒,他本人乃是在羅用成為常樂縣縣令以後,才成了公府差役,每月能得三百文錢,還管一日三餐四季衣裳,在他們這小破縣城,也算是出人頭地了。
阿秀的家境原本是要比呂三好些,她那耶孃皆都是吃得了苦的,兩口子就是兩個壯勞力,常年與人賣力氣,阿秀又是個勤快懂事的,從小便在家中照顧兩個年幼的弟弟,這一家人的日子過得也是挺像樣子。
傳聞那呂家去歲與那阿秀耶孃求親,阿秀耶孃卻是不應,原因是他們兩口子那時候一起賣酒尾,每月裡掙得比呂三還要多些。
又言那呂三耶孃俱都老邁,下面又有兩個弟妹,阿秀嫁過去以後又要服侍老人,又要拉扯年幼的弟妹。他們家阿秀自小懂事又勤快,左右鄰里都是知曉的,長相亦是不差,當耶孃的自是要為她尋個好人家,怎肯送她去吃苦?
這話說得倒也有些道理,婚姻此事,自古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阿秀與呂三便也沒什麼可說道的,一個自小便是本本分分的好姑娘,另一個又有一份公府中的差事,若是鬧將起來,弄得不好,一個便要丟了名聲,一個便要丟了差事。
若事情便只是這般,那便誰也說不著阿秀耶孃的不是,只是今歲起了戰事,情況又有一些不同了。
自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