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帝同治,不封天子,我有一本氣運天書,從南遊,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祥興四十七年九月十二日,天元界與青墟界在域外戰場發生激烈對抗。
戰艦橫空,仙舟阻截。
千餘真仙殞命,星辰印記歸於虛無,青墟界五百餘艘小型戰艦,成功降臨天元界凡間。
九月十三日,在天下極其動盪不安的情況下,大旭十二歲的太子登基為帝,改元同治。
給祥興帝上的諡號為平,尊的廟號為仁。
治而無眚曰平,執事有制曰平,布綱治紀曰平。
平這個諡號比較中庸,按照祥興帝前三十到四十年的治政來說,說一句海清河晏、天下昇平不為過,起碼也要上文、宣、昭之類的諡號。
可後面這幾年朝廷末期的矛盾漸漸爆發,加上祥興帝為了身後名和龍庭的排位,一昧的捂蓋子。
導致在受到外界、天災等因素影響後,大旭國勢江河日下,不可挽回。
平,也算是對祥興帝前半生功績的認可了,超出三百年國運,大旭走過來不容易。
至於廟號為仁,主要是文武大臣,對祥興帝在位期間所採取的寬鬆的政策,和對人寬厚、仁慈品德,給予的高度評價。
說實在的,對於天下百姓有多仁不一定,可無為而治,卻是士大夫階層最喜歡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 】
同時為表對仁宗的尊敬,暫時沿用祥興四十七年,新年一月才為同治元年。
同治這個年號在歷代王朝出現過幾次,在皇帝年幼,太后垂簾聽政或者有攝政王輔政的情況才有。
當然,這種都是特殊環境下的產物,一般王朝最多是留下幾個輔政大臣。
大旭眼下就是第二種情況,攝政王輔政,皇帝和攝政王共治天下,以求穩住這行將顛覆的“破船”。
文武百官,天下百姓,地方上計程車人豪強,別對朝廷失去信心,並沒有所謂的主少國疑。
以周柏的氣運視角看,這就是另類的穩固龍氣之法,可以儘量減少氣運外流。
立攝政王,使皇子移封大旭本土,表面上看是分散了龍氣,為將來埋下禍患。
但在改朝換代已成定局的情況下,此舉同樣也是增大了大旭延綿國祚的機會,中央有攝政王,地方上有十一位皇子。
哪怕四十八州最後出四十八條真龍種子,那他們大旭皇族,也可能最多有十二次機會。
龍氣轉來轉去,還是在自家人手上轉,這就是大旭皇族宿老和祥興帝商議的辦法。
祥興帝本是想著平平安安改朝換代,自家在龍庭繼續享個幾百幾千年的福。
三百多年的積蓄,足夠陽世皇庭滅了,龍庭還能繼續長時間存續。
然而皇族宿老提出的條件,卻是讓他決定賭上一把,龍氣他儘量少帶到龍庭,換來十一位皇子和一位“兄弟”的未來機會。
歷史上的那個煌煌大漢,之所以名傳萬古,除開其建立的豐功偉績,還有其連開兩朝四百多年的國朝記錄。
至於同治皇帝,就是皇族內部預設的“棄子”,末代皇帝總得有個人當。
不過即便是末代皇帝,也是在龍庭有把龍椅的,祥興帝自認為沒有辜負,他這個最寵愛的小兒子。
除開改元上尊號之外,同時登基詔書的內容還有很多,也能從裡面看出朝廷的誠意。
如宣佈大赦天下,以安民心;尚未押送京城的夏稅,准許地方截留,用於賑災;開恩科,再錄超過百名同進士;揀選各州及邊軍精銳,組建新軍……
登基詔書一經發布,馬上透過各州郡縣的通訊陣法聞達天下。
哪怕域外之敵正在地方攪動風雨,可大旭的國運居然暫時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