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七章 光武中興,徵召結束,我有一本氣運天書,從南遊,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韃靼人祖輩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限於惡劣的生存環境,他們勇敢勤勞,為了糧食土地,敢於拼命。
在前期崛起過程中,汲取大炎的血液,逐步成長為一個制度化、正規化的軍事集團,戰力極端強橫。
鐵騎一出,縱橫無敵,大炎這個看似強大的巨人,也只能任其魚肉和玩弄。
然而當韃靼積蓄足夠,一朝入關滅掉大炎朝廷,本部軍事集團的戰力便開始極速下滑。
一方面是高層貴族腐化,在中原的紙醉金迷中沉淪,出身於白山黑水的他們,何曾有過如此奢華的生活享受。
另一方面便是韃靼朝廷,給予本部真韃的特權,如律法豁免、自許圈地、鐵桿莊稼等等。
特別是每個真韃都能領取的鐵桿莊稼,讓他們不用再賣命也能享受朝廷供養。
在這等優握待遇下,韃靼本部的戰士從肉體到精神都在墮落,反正能活得很滋潤,何必再打生打死。
真要上陣打仗,真韃大兵在後面督戰就好,前面自有漢軍為其賣命。
周柏監國的那段時間,大炎於南方復興,韃靼還保留一定戰力,老一輩悍卒血勇未失。
等大炎止步長江以南,寸板不敢北渡,這最後一點戰力也就消磨殆盡了。
你朱均只要保個南朝半壁,做高宗,他們非常歡迎。
而後直到光武四年,周柏出水師“北伐”,力戰數場覆滅韃靼水師,這才讓韃靼少數清醒之人,再度有發聲的機會。
整軍戒備,忘戰必危,南朝北伐之心未死,光武為年號,足見其志向……
一番警告鼓吹下來,再配合長江敗績,倒真讓韃靼朝廷上下,討論過一段時間。
甚至年老的韃皇,一度升起南征之念,他要是不處理掉南邊的隱患,將來後世子孫可否能坐穩江山?
何況以北伐南,終究是要比以南伐北要容易些。
本部族人不能輕易消耗,那就招募漢人為卒,犧牲再多也不怕。
光武四年,韃皇下令擴軍,共得漢人新卒三十萬,以綠色旗幟為營號,是為綠營兵。
幾番演武操練,綠營軍表現不俗,多次勝過漢旗軍,被韃靼朝廷依仗為常備軍。
一時北朝軍勢大盛,內部居然多有南征的討論,韃靼貴人反正是跟在後面,拿一拿沒有危險的功勞。
贏了有官爵封賞,敗了沒有任何損失,兵敗之責皆由漢人軍官承擔。
然可供驅使的廉價兵卒招募完畢,韃皇后知後覺,是不是還要造船?
這次再想渡江,沒有水師叛徒,也沒有帶路黨,卻是難於登天。
劃江而治,天險分割兩朝,不是一句空話。
此時北朝上下,只能唾罵兩句,炎皇陰險狡詐。
本部大兵和漢旗兵,靡費甚多,加上新增三十萬綠營,軍費直線上漲。
而造船耗時日久,同樣需要國庫傾力支援。
好在光武五年、光武六年,南朝沒有任何動作,那南征要不就算了吧……
畢竟南炎“不思進取”,毫無北進之意。
很快,為了不影響國族的福利待遇,造船計劃淪為紙上空談,三十萬綠營兵發不起餉銀,快速淪為廢物一流。
光武七年,在周柏的親自督促下,水師各類運兵戰船達到上千艘,一次性運輸兵力可達五萬之眾。
光武八年,耗時日久的馬政大放光彩,新購買和培育達到要求的戰馬增至四萬匹,騎兵軍團達到三萬騎。
光武九年,在長期安定的休養下,大炎國力達到頂峰,整體氣運顯現赤紅。
周柏沒有選擇全軍布武,依舊選擇精兵政策,三萬羽林軍在國運加持下,半數軍卒武道修為臻至後天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