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八十一章 推他一把 捅他一刀,將明,知白,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句窮兵黷武,雖然是魏徵為了引起李閒注意而故意說的話。但這樣大不敬的事,李閒自然不會允許發生。

這朝廷是他的,大唐是他的。

他這樣貪得無厭的人,怎麼可能會覺著自己手下人才多?又怎麼可能不重視那些自己熟知的青史留名的人?這些人既然能在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絕非偶然,更不會是草包肚子徒有虛名。魏徵這個人是個錚臣,但誰又知道他是不是刻意去做一個錚臣的?歷史上的李世民需要這樣一個人來顯示自己的氣度,而魏徵也需要這樣的地位來施展自己的才學。

人貴在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李閒不需要這樣的魏徵。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李閒自己心裡有一面鏡子。

他不需要知道魏徵是不是真的鐵骨錚錚,他只需要知道魏徵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就夠了。至於指著鼻子被臣子指責這種事,他不需要刻意去表現這樣的氣度。

……

……

魏徵的進言洋洋灑灑數千字,分成幾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極用心,而寫的筆法竟然用的是自李閒手裡流傳出去的宋體,由此可見此人絕不是什麼真的古板死心眼,對於如何引起李閒的重視也是費了一番心思的。

第一部分,魏徵講的是仁義。

開篇一句話,雖然迂腐但不是沒有道理。

仁義,理之本也。刑罰,理之末也。

治國之根本,在於德,禮,誠,信而非嚴苛之刑罰。

律法刑罰,如駕車驅馬之鞭,馬若盡力向前不敢懈怠,而鞭則毫無用處,當以獎賞。如果人皆遵守仁義禮法皆以道德行事,那麼刑罰自然也就如馬鞭一樣沒了用處。所以當多以禮儀教化世人,而不是以刑罰約束世人。刑罰之根本在於定輕重,正曲直。決不可申屈在於好惡,輕重由乎喜怒。

這樣的觀點並不是魏徵獨創的,歷朝歷代,其實都是以仁義為首。

看著決不可申屈在於好惡,輕重由乎喜怒這句話,李閒想到打在魏徵嘴上那二十竹板,忍不住笑了起來。

第二部分,是兼聽。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唐,虞,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故不塞聽與迷惑。秦胡亥,隋楊廣偏聽偏信,制天下潰敗而不自知。

是故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

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糞土,臣視君如寇仇。上之不信於下,必以為下無可信。若必下無可信,則上亦有可疑。為君者不可獨斷專行,臣下者對朝廷施政中的失誤之處上規諫,糾繆補缺,匡弼時政。君臣和舟共濟,集思廣益,上下同心。

第三部分,居安思危

帝王之起,必承衰亂。覆彼昏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授人與,乃不為難。然既得之後,志趣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敝,恆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則難。

自古失國之主,皆為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所以不能長久。今殿下富有四海,內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臨深履薄,國家歷數,自然靈長。

隋統一寰宇,甲兵強盛,三十餘年,風行萬里,威動殊俗,旦夕之間土崩瓦解,原因何在?在乎於安不思危,治不念亂,存不慮亡之所致。鑑國之安危,必取於亡國,臣願當今之動靜,思隋氏為鑑,則存亡治亂,可得而知。若能思其所以危,則安;思其所以亂,則治;思其所以亡,則存。

這些諫言,雖然多是道理上的東西,不只是魏徵,便是朝廷裡不少人只怕也能說的出來,但只有魏徵想到了要對李閒直言說這些,由此可見此人姓子上確實有直率公正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

千古群雄闖三國

星落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