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四一章 決戰(二),怒海覆清1852,董王不懂,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兒上了,他再繼續拒絕那就是不上路子了。
福建之戰結束之後,董良準備正式成立華族的陸軍學校,海軍已經在那霸有了一座專業的航海學校,陸軍卻依然還依靠教導隊來培養軍官。
這速度著實是有些慢了。
董良很清楚,與滿清之間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可能真正地停下來。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以後的戰爭規模只會越來越大,華族的軍隊數量也是越來越多。沒有一個強大的軍官培養機器,華族的軍隊就會跟一個得了軟骨病的巨人一般。
因為軍官就是一支軍隊的骨架和靈魂。
“藍隊長,我們華族以後會取消鹽業官辦的制度,柴米油鹽都是百姓生活必須品,國家就是再缺錢了也不能在這上面設卡,這是在從百姓的嘴巴里搶錢。食鹽的價格原本很高,其中大部分都被朝廷和官員拿去了,要是沒有這一塊,藍隊長覺得這價格可以降低多少?”
現在的滿清實行的是鹽鐵官辦的制度,這一制度,讓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鹽業的官辦其實就是額外增加了一項稅收,一項你只要吃飯就要繳納的稅收。
而鐵業的官辦也限制了冶鐵技術的進步。
早在明朝時期,官府就已經拋棄了自己經營鹽鐵的辦法,而是改為一種類似於承包經營的辦法。不過在實質上還是官辦。
鹽商被稱為紅頂商人,他們擁有半個官方的身份。
清朝的鹽商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運商,二是場商。
運商是鹽商的主要群體。顧名思義,這類鹽商主要負責食鹽的運送和銷售,他們領取了鹽引,壟斷了本年度的鹽綱,成為一個地區內的龍頭老大。
由於當時的鹽價根據市場供應而有所波動,不少鹽商瞅準時機,散佈謠言,使得食鹽供不應求,從而提高販鹽收入。
此外,運商中存在一批“總商”,這些總商是鹽商中的頭頭,他們往往會想盡辦法剝削下級商販,從而提高自身收入。
另一類場商主要負責食鹽的生產和收購,直接干預工人的製鹽。許多場商為了獲得暴利,往往對普通鹽丁加以盤剝。
正如乾隆時期的一位大臣所言“(鹽商)惟知自利,不恤灶艱……向系用桶量收……每桶實多一二十斤不等”。
用一個數字或許更能說明鹽商獲得的暴利。在清代前期,淮鹽在產地的價格為每斤2-3文,在銷售地,淮鹽的價格能夠飛漲到60-70文,利潤高達30倍之多。
按照老馬的理論,這30倍的利潤足夠讓人變成魔鬼了。
在簡單的買賣當中,鹽商的利潤是極為驚人的,以至於,清朝文人說道“(鹽商)利可坐獲,無不致富”。
藍天野的家族實際上是一個場商。鹽田鎮,主要採用曬鹽的辦法,他們產的鹽是漁業鹽,主要是粗鹽,賣給那些漁民醃製鹹魚,利潤不高,但是量很大。
沿海的鹹魚非常受山裡人歡迎,因為這東西可以替代食鹽。
“元首,要是這麼做的話,至少可降低九成的價格。”藍天野一臉震驚地看向董良,從來沒有哪一個朝代的統治者敢放棄這塊利潤。
那是因為他們來錢的手段太單一了,董良要是想要搞到錢,有的是比這個隱蔽的手段。
食鹽官辦這種手段太過粗劣了,簡直就跟明搶一般。
這幾天,董良幾乎是天天找這些投靠華族的地方勢力頭目談話,他們有商人,有士紳,有普通的讀書人,還有一般的平民。
從這些人嘴中董良瞭解到了很多關於福建地方上的資訊。
在最後的決戰來臨之際,董良還有心情做這些事情,很顯然他對戰爭的勝利一點都不擔心。
手下見到自己的老大這般,也增添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