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零四章 南宋經濟大發展,大宋中興傳,乾兌,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性可見一斑。
宋金兩國的榷場貿易極大的豐富了兩國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金國主動吸收南宋的經濟和文化,進一步促進了女真族的發展和進步。金國的各種物資和文化與南宋交流,也為南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作為宋金雙方榷場貿易中代表的盱眙、泗州兩處榷場,它們的存在減少了對方的敵對情緒,給人民帶來一種和平的氣氛,對飽受戰火蹂躪的沿淮兩岸經濟的復甦,也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泗州榷場一年的收入達五萬多貫,而盱眙榷場更是高達二十萬貫,這還是宋金邊界一處榷場帶來的收益。
如果把宋金邊界大大小小的榷場加起來,南宋在邊境貿易中可以說賺的盆滿缽滿,完全可以覆蓋交給金國的歲幣。
農業和貿易的雙管齊下,導致南宋初年的城市化率越來越高。
市鎮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宋朝,而秦檜當政的紹興時期(1138-1155年),市鎮經濟被徹底發揚光大。
臨安城四郊十五里內新增市鎮七處,同比宣和六年(1124年)增長兩倍多;建康城近郊新增市鎮八處,增長率達四倍;此外紹興城外十公里新增各級市鎮十九處,台州城外市鎮增長九處。
經濟重心的南移給了南宋新的活力在長江流域大力發展市鎮經濟,大量市鎮的繁殖意味著商業的發展,商業的發展帶來了高昂的商稅,與此同時商稅在總稅額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以紹興府為例,從北宋宣和年間至南宋紹興十七年,紹興府的商業稅由貫增至貫,增長79.21%,其中商業稅佔總稅收的27%增至45%。
由此可見,在秦檜把持朝政的這短時間內,市鎮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以商稅為核心的政府稅收模式建立起來,以市鎮為核心的城鄉佈局逐漸形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