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00章 第一封信件,臨高啟明,吹牛者,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當耳旁風――人家總歸是死了親人的,擔待一點吧。”

“這我明白。這不政策也不是我們定的嘛。”

“你想明白這個就行了。咱們去送遺物是執行命令,不是解決問題去得。”譚雙喜說,“有意見,咱們聽著回來反映就是了。”

“唉,休假多好的一樁事。”張有才又開始唉聲嘆氣了,“弄得多喪氣!”

譚雙喜沒理他,目光落在車廂對面的空座位上,已經過了早高峰,這會大家都在做工種田上學,除了他們兩個只有幾個商販和打零工的。有個小販縮在車廂的一角打著瞌睡,扣著臉上的草帽,隨著車廂的擺動而搖動,幾次都快掉了下來了,又被他推了上去。

“軍款草帽,臨高藤器廠,一元兩角兌換券……混蛋!你在想什麼,為什麼會有這些奇奇怪怪的念頭?集中注意力想想等會該怎麼說……不對,是澄邁木器廠的高仿版,只要八角五……混蛋……”

兩人在靠近臨高-澄邁邊境的福山車站下了車。要送的陣亡通知書一共十一份,地點分佈在全臨高的各個角落。其中既有東門市、博鋪鎮這樣的繁華的通衢市井,也有連名字都沒聽說過的村落、農莊。

他和張來才出發前合計了半天,決定從本縣最東面的福山鎮開始,用兩天時間送完。

第一個地方叫中興村。村名一聽就是元老取的,中國復興,本地人取名是不敢這麼大膽的。既然村名是元老取得,這個村莊自然也就是移民村了。大多是發動機行動中山東運來的難民,其後又陸陸續續的安置了從山東站、江南站、武漢站等各處運來的難民,也有一些自發移民。幾年下來已經是擁有一千多人口的大村子了。

一進村,照規矩就是先找村長了解了一下情況。他們要去的郭大鵬家其實只有老父母兩人。

“家裡只有父母,怎麼會去當兵?”譚雙喜有些納悶,因為郭大鵬是大陸攻略前應徵入伍的,當時徵兵是“三丁取一,五丁取二”,郭大鵬要是獨生子就不是徵兵物件。

“他原有個哥的,嫌種地賺不到錢,招工跟著什麼石油公司去南洋了。一去也是兩年了,三五個月來一回信。”村長絮絮叨叨的在前頭帶路,“老兩口還有個女兒,原本嫁在本村的,去年男人去瓊南辦種植園,女兒也跟著走了。村裡就剩下他們了,唉!”

“他家家境怎麼樣?”

“還行吧,吃喝不愁。”村長說,“兩個兒子都有寄錢回來,女兒原本隔三差五的送吃得穿得。搬家之後也有寄東西回來。”

聽到這些,兩人才略微放心。因為郭大鵬就是張有才嘴裡說得“只有一枚光榮勳章”的陣亡士兵。郭家老兩口年紀比較大,家裡還有其他子女贍養,想來是不會鬧事。

保險起見,村長和民兵隊長還是陪著一起到了郭大鵬家。

郭家的房子在村子邊緣,是元老院給移民們統一修建的三間瓦房。白牆黑瓦,速生樹的籬笆。院子裡趴著一條大黃狗,看到陌生人進來立刻叫了起來,村長呵斥了一聲才安靜下來。

房門沒鎖,但裡面沒有人。屋內的陳設簡單樸素,陽光從乾淨的小窗射進來,房子裡溫暖而明亮。

“大約是不在家。這會多半下地去了。”村長說,“咱們去地裡找。”

沿著在綠樹掩映下沿著緩緩流淌的小河,一路找到了菜園。菜地很大,村長說是種專供天廚食品廠和臨高罐頭廠蔬菜的。種菜是精細活,但是勞動強度相對輕一些。郭家沒了強勞力,就做些園子活。

從給黃瓜和番茄搭的架子裡,譚雙喜分辨出了兩個包著白毛巾的人影。他們蹲在綠色的葉子中間,靜靜的幹著農活。腳步聲讓老頭兒和老太太回過頭來,看到村長和民兵隊長帶了兩個陌生的伏波軍士官來,老頭費力地站起來,似乎預感到了什麼,矍鑠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

吹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