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60章 擴大隊伍,臨高啟明,吹牛者,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行市。對杭州的貿易狀況有了大致的瞭解。看來,在杭州最容易來錢的還是絲綢業和茶葉行業。

自唐宋以來,江南就以種桑養蠶著稱,明代尤其發達。特別是太湖下游的蘇州、湖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一帶都是重要的蠶桑產區,每年都要生產海量的生絲和綢緞,而杭州作為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不但浙江全省的貨物在這裡流轉,連來自南直隸的蘇州、湖州的絲產品也在此地集散交易。

至於茶葉,浙江本身就是產茶大省,而鄰近的皖南又是茶葉的重要產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安徽茶葉透過徽杭古道運到杭州來,在杭州當地加工集散。

絲綢和茶葉都是海外貿易中的重要商品,在內貿中也是受歡迎的大宗商品。如果能在杭州控制一絲一茶,在利潤上不會比雷州的糖差多少。

不過要如何插手這兩個行業,趙引弓一時還打不定注意。他對蠶桑業和茶業都不熟悉,更不用是17世紀的狀況了。

想來想去還是要找一個熟悉行業的人來帶路才行――正好這時候蔡實又從外面收容到一戶沈姓人家,說是願意入府為奴的。

“他家情願全家投效入府。”蔡實說著遞上一張帖子。上面開列了這戶人家的全家姓名、年齡、性別清單。

趙引弓見帖子上新投效的這戶人家:一對夫妻三十上下,下有三個兒女。最大有十三歲,最小的只有五歲。

全部賣身價只要十兩。便宜的簡直不敢相信――別得不說,光他們家這個十三歲的女兒,交給人牙發賣起碼也能賣個二十兩。趙引弓倒有些遲疑了,這戶人家賣身算是什麼來路?

蔡實說這家人是仁和縣的蠶農,原本家中還有幾畝桑地,不合去年養蠶的時候桑葉短缺,借了高利貸,利滾利的一家子的土地房屋全給債主收走了,現在走投無路,情願賣身為奴。只是要求契內註明:“不能離散骨肉”、“主家遠遷離杭準自贖”二條。

怪不得他們只要十兩銀子,趙引弓心想,原來在這裡還有個伏筆。早聽說過浙江人處事精明能幹,看來這是由悠久的歷史傳統的。

“老爺,他們原本就是蠶農,養蠶、種桑、繅絲全是行家裡手。老爺若是買幾畝桑地,交由他們打理,不愁每年不落個百十兩銀子的用度……”

蔡實說得起勁――最近他看到老爺經常注意綢緞生絲方面的事情,認為他肯定對此有興趣,所以又添了這麼一番話。

趙引弓點頭表示滿意:“不錯。就留下吧。”

“要不要傳來給老爺磕頭?”

“當然。叫他們來。”

不一會,蔡實便帶了人過來。一家子擠在臺階下給趙引弓磕頭。趙引弓瞧了瞧,雖然是鄉下的作田的百姓,摸樣倒還齊整。尤其是主婦,二十八九歲的摸樣,長得嬌小玲瓏,眉目清秀,一副江南水鄉女子的摸樣,大女兒還沒發育,摸樣也很可人。而且母女都是天足――趙引弓很是滿意。

“先在下房裡撥一間安置。”趙引弓吩咐蔡實,“照規矩辦。需要的衣服伙食照規矩一體撥給,不得短少。”

“是,小的明白。”蔡實哈腰道。說著又呵斥道,“還不趕快謝過老爺?”

幾個人趕緊又跪下磕頭。趙引弓問道:“你們是蠶農?”

“是,小的過去以種桑養蠶為業……”男人趕緊說道。

“這麼說你們對養蠶很在行了?”

“小人們過去就是以此為業。”男人說道,“小的種桑,老婆和女兒養蠶繅絲。繅了絲再賣給絲客人,以此為生。”

“嗯,那你就說說,本地方的蠶桑是怎麼一個買賣?詳細說來與我聽。”

“是,老爺!”男人新投靠入府,原本惴惴不安,現在聽說家主要他說說種桑養蠶的事情,想來家主有借重自己之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

吹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