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17章 大洋艦隊,臨高啟明,吹牛者,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榮譽畢竟是屬於指揮官的,不屬於顧問。正如奠邊府大捷是中國顧問團組織指揮的,陳賡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最後的榮譽卻是武元甲的。

“以明老目前的身份地位再去打仗,無非是要圖個身後名,明老都是六十出頭的人了,不比我們年輕人以後有得是機會。”陳海陽繼續堅持。

“這事恐怕是繞不過去啊。”文德嗣說,“我看這樣:旗艦上懸掛明秋的將旗就是了。”

陳海陽覺得也只能如此了――特別明朗無論如何也不同意先解職再任命的方案。

“我也同意這樣的安排。”文德嗣說,“不過這事還是要到會上討論一下才能決定。”

他接著說道:“聽說海軍給艦隊取名叫公海艦隊?”

陳海陽點點頭說:“的確有這個打算,不過還沒有正式的定下來。另外,我們暫時也不打算組織艦隊司令部――缺足夠的軍官。就是有個名義。具體組織……”

“怎麼組織沒關係,”文德嗣打斷了他的話,“公海艦隊這個名字太晦氣――你們忘記帕斯卡灣的彩虹了?我看叫大洋艦隊就好了。”

陳海陽想這雞毛蒜皮的事情也值得你親自過問。不過仔細一想公海艦隊這名字的確晦氣,發動機行動是海軍的第一次大規模海上行動,文總想討個吉利也是人之常情。

1631年9月26日,香港島北面的聖女灣上天已破曉,朝暉斜照著D日之後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元老院麾下的艦隊。

海軍的錨地位於銅鑼灣,它位於香港島的中部海灣處,距離聖女灣的西出口水道很近。

銅鑼灣錨地周圍是許多丘陵起伏的小島,這些小島大多是荒蕪的小島,稀稀落落的散佈著一些漁村。現在,這些漁村都已經被搬遷走了。要害位置的小島上佈置著觀察哨,監視著周圍的海域和陸地。從海面上可以看到扯旗山上的啟明星旗在飄揚――那是剛剛完工不久的炮臺。

從海灣上,可以看到中環碼頭巨大的香港堡壘――儘管它的名稱是商站,但是那巨大的方形城堡形建築和角堡上的大炮都宣示了明明白白的武力。

銅鑼灣的錨地之大足以容納整個元老院海軍,而且遠離商船航道。這是新建立的大洋艦隊的待機錨地。發動機行動開始以來,新成立的大洋艦隊司令部便從臨高遷徙到這裡。

錨地的紅色系水鼓上,繫著大洋艦隊總顧問,代理艦隊提督職的海軍少將的旗艦,一千五百噸的立春號巡洋艦。透過艦上的無線電發報機,可以直接和博鋪的海軍部通話。在“立春號的周圍,集結著六十八艘各種艦船和大量小艇,佔大洋艦隊的大部分主要水面兵力。

由明秋海軍少將直接統率的第一艦隊包括立春號巡洋艦,它和掣電、馭風、乘浪、揚波四艘一等炮艦構成了艦隊的主力。

立春號居中,四周分佈著四艘一等炮艦,其他艦船泊在外圍,這是保護主力戰艦不受敵人的突然襲擊。它們是:第3、第5、第13、第14特務艇中隊。每個中隊編有4艘特務艇。

所有參加發動機行動的特務艇中隊都進行了重新整備,凡是標準排水量低於200噸的船隻全部淘汰,換裝成更大噸位的船隻。因為時間倉促,艦上的火炮還沒有實施改裝。但是裝備水準和艦船狀況較之於珠江口戰役又勝過一籌了。

第二艦隊的旗艦震洋號一等炮艦及其屬下的弄潮號、待霜號一等炮艦和伏波號二等炮艦停泊在距離第一艦隊不遠的地方。除了這四艘主力戰艦之外,另外有5個特務艇中隊在其麾下。

在它們的最外圍,是四艘由H800改造成風帆-蒸汽機混合動力快速運煤船:海豐、海裕、海康、海富。它們將在必要時伴隨艦隊執行海上給煤任務。

這是發動機行動的海軍主力,在主力的北面,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

吹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