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袍染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0章 因勢知行,格物致知,道果,戰袍染血,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言看了他一眼,道:“看書為學,可以致知,將之踐行,能夠明道。若是知而不行,那還是未知,聖學只是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先知而後行是正道,透過踐行,總結出道理,一樣可以致知。”
說到這,他指著張順道:“就像張順,我上午時,告訴你們自己思考,非是怕你們發問,就算是想出些東西,一樣可以去問、去行,再者來說,如果沒有張順來問,我又如何能夠說出這番話?你們又如何能夠得知?這就是行而後知。”
這麼一席話,立時讓不少人心生感悟,對邱言提倡的“知行”有了新的認識。
這次講學,可謂別開生面,邱言先說自己的見聞,引申經義,跟著回答他人問題,引經據典,好似與人閒聊,把個事情剖析一遍,總結出一番道理,直接拿到當下,套用在在場儒生所做的事情上面,絲絲入扣,就算是華舍都有茅塞頓開之感,露出興奮之色。
“原來是這樣,致知、踐行,原來是這個道理!”他一臉興奮的將所得的感悟,都記錄下來,生怕回去之後忘記,但緊跟著卻又聽邱言說道——
“我說了這麼多,想來很多人還在疑惑一件事情,就是怎麼從平時的瑣碎小事中,得到道理和規律。”
這話一說,華舍拿著筆急動的手瞬間僵了下來,這正是困擾著他的難題,整個中午都在思考,卻無結果,哪還能不在意,立刻豎起耳朵,靜待下文。
“其實,關鍵在於心與眼,用心去想,用眼去看,還說張順提問,他若沒有透過心去思考,如何能有疑惑?邱某則是在草原上用眼去看,才能總結出一些東西。反過來,單是他提問的這個事情,裡面也藏著踐行的道理,而我在草原上劃分中原、草原兩派的事情裡面,一樣有許多道理……”
“心與眼?”華舍看著手上的毛筆,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只要時常用眼去看,用心去想,再輔之踐行,則處處都有疑問,問難愈多,則精微愈顯,古聖謂之……”
“格物致知!”
………………
“格物致知……”
回去的路上,華舍還在反覆思量著這個詞。
對這個詞,但凡有些見識的儒生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很多學派都曾提到此言,語出《大學》,只是各有註解,當今又以兩陳之說最為流行,可稱之為“格物窮理”。
就這一點而言,邱言今日所說的,與兩陳學說很是接近的。
所以,在邱言吐出這個詞的時候,當時那院子裡的儒生,都聯想到兩陳的學說,但很快就發現了一點區別,潛心記憶。
“難怪都說邱修撰集了兩陳與馬相的大成,聽他講學,古人事蹟都是信手拈來,寥寥數語,就能直指核心,定就是史家的功底,而這格物致知的說法,看樣子就是脫胎於大小陳先生的學說了,只是和我從前所看的還有不同……”
回憶講學時的情景,華舍默默思索著。
他白天在孟府做小廝,晚上就去孟家的刻書館中幫工,除了想要賺錢貼補家用之外,就是想要藉著地利,能多接觸些書本,多看看書。
這燒錄雕版,首先要有臨摹的物件,華舍寫得一手字,平時除了幫工,有時還會幫著抄錄,一來一回,自然見過不少書籍文章,那兩陳的學說文章,也是在那時候接觸的,因而聽了邱言的講述之後,才能有感而發。
不過,在講學告一段落後,他卻不能如其他儒生般,向邱言提問,而是簡單吃了一點,就匆匆趕回刻書館。
白天的做工,因有孟威等人的幫忙,可以告假,但那刻書館的工作,是他好不容易求來的,不能輕易錯過。
回到工館,華舍立時忙碌起來,不敢有一絲懈怠。
待得月上中天,他才算有了喘息的功夫,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