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袍染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9章 福禍相依,反身格物,道果,戰袍染血,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出了前因後果,知道機會難得,自然不敢造次,事實上,這席慕遠最近心境動搖、情緒多變,正是感到了危機。
杏壇論道一開,大批儒生魂入士林,徘徊其中,回來的時候定然都有收穫,沉澱幾年,說不定凝聚了文心之人,就要一茬一茬的冒出來了,他席慕遠現在是書院翹楚,但錯過了這次機會,若不加以補救,幾年後,就算不至於泯然眾人,也很難繼續獨佔鰲頭。
正因為如此,他才想方設法的說服了自己的老師,得到了這次機會,只是還便宜了其他人,但席慕遠轉念一想,知道這也不是壞事,能加深人脈與威望,讓旁人承他人情。
“好了,不用多想,謹守本心。”這時,周東義走了過來,笑呵呵的道:“這麼難得的機會,若因心有雜念而廢,那可就不值了,錦兒、慕遠過來。”
聽著老師招呼,席慕遠和安錦走了過去。
周東義也不多說,坐到位上,拿起一卷文章,開口讀出,他的聲音蒼老、低沉,甚至有點沙啞,但發出的讀書聲一入席慕遠和安錦耳中,卻還是讓兩人心頭一跳,精氣神瞬間凝聚,專注一心,被文章內容吸引過去。
上面寫的乃是格物之道,秉承兩陳理宗的格物之法,格物致知,乃是一種求知之法,從世間萬物中總結經驗道理。
不過,周東義手上的這篇文章,卻言說無需物物而窮,應從自己身上“格”起,即耳目口鼻,這些器官本就暗合天地之理,將其中的道理都弄清楚了,自然而然的會得到天地萬物中的普遍法則。
這篇文章可謂別開生面,是對理宗之學的發展,並且震盪了泥塑,開啟了心路,寫下文章之人,此刻正魂遊士林,而這文章寫在聖賢紙上,又受過泥塑加持,與天地秩序相連,其中蘊含著一股大勢、一種意境,貫通陽間,人讀其文,能順之而感,其中的道理如流水般在心中流淌,沁人心扉,使人受用無窮。
就算席慕遠自忖才高,可聽著老師讀書、看了文章之後,依舊心神為之而動,受到牽引後亦有所感。
“果然要近在咫尺的觀看、傾聽,才能心神入微,感秩序之態,體會士林神韻,從而心生所感,而樓下那群人再怎麼折騰,也不過小打小鬧,幾場對弈而已,沒有半點收穫,最多得些虛名。”
念頭這麼一轉,席慕遠感到自己對邱言的那一點妒火有些可笑。
就在他轉念的同時,其師周東義也讀完了文章,接著拍了下大腿,讚道:“好一個形色具於吾身者,這篇‘反身格物’,果然有所見地,這一句‘反身而誠,則舉天下之物在我矣’,可謂點睛。”
說完這些,周東義轉頭看向小陳先生:“我記得賀書長前些日子,似乎是在論戰中輸給了別人,接著便遊學民間,增長見聞了?”
小陳先生這時也讀完了手上文章,點頭回道:“不錯,書長家學淵源,本就文思深厚,而且天資聰慧,是個讀書種子,不過礙於出身,所學所感難免好高騖遠,那一場論戰的敗北卻不是壞事,正好讓他收斂心思,從而放下身段,去民間走一走,到田間看一看。”
“不得了,不得了,”周東義嘆息起來,“如今看來,這一走一看,可是讓他看出了自身天地,離凝聚文心不遠了,老夫在這裡要先給你道喜了。”
周東義手上的這篇文章,正是出自賀書長之手,文開心路。
“這是書長自己心思通透,所得雖還有粗陋處,卻已可見端倪。”小陳先生也不推辭,言語間顯是對賀書長頗為滿意。
二人的交談也引起了其他先生的注意,這品評文章,不像考官閱卷時那麼枯燥、沉悶,席慕遠等人不敢隨意開口,可幾位大儒先生之間卻是平常交談,不時歡笑。
那龐楚則道:“賀書長都有這等本事,那個將他論敗的後生,應該也差不到哪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