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7章 尚書·夏書·禹貢,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青雀山,在今甘肅渭源西。[8]原隰:指邠地,今之邠縣和旬邑。[9]豬野:澤名,在今甘肅民勤東北。[10]三危:山名。馬融說:“三危,西裔也。”歷來注說各異,一說即今甘肅敦煌東南三危;一說指今西藏中部、東部及四川西部地區;一說在今雲南境內;一說在今甘肅、青海直至黃河發源處之巴顏喀拉山一帶。[11]敘:順。[12]球:美玉。琳:美石。琅玕:似珠之玉。[13]積石:山名,今青海東南部積石山。[14]龍門:在今山西河津西北黃河兩岸。[15]析支:山名,在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境黃河河段,西寧西南。文獻中也寫作“賜支”“鮮支”。渠搜:山名。[16]西戎:古代我國西北部民族的總稱。即:就。

第一段,記錄大禹治理九州的功績。

導岍及岐,至於荊山[1],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太嶽[2]。厎柱、析城至於王屋[3]。太行、恆山至於碣石[4],入於海。

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5]。熊耳、外方、桐柏至於陪尾[6]。

導嶓冢至於荊山[7]。內方至於大別[8]。岷山之陽至於衡山[9],過九江至於敷淺原[10]。

註釋:

[1]導:通“道”,開通道路。岍:山名,即吳山,在今陝西隴縣西南。岐:岐山,一名天柱山、鳳凰山,在今陝西岐山東北。荊:荊山,在今陝西大荔朝邑南。九導《禹貢》僅言其二,餘凡省略七“導”。孔疏:“‘岍’與‘嶓冢’言‘導’,‘西傾’不言‘導’者,史文有詳略,以可知,故省文也。”[2]壺口:山名。雷首:山名,在今山西西南部中條山脈西南端。太嶽:霍太山。[3]厎(zhi)柱:即三門山,在今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東北黃河中,20世紀50年代整治黃河時炸燬。析城:山名,一名析津山,在今山西陽城西南。王屋:山名,在今山西陽城與河南濟源之間。[4]太行:山名,在今山西、河北兩省間。恆山:山名,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與山西接壤處,古稱北嶽。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仙台山。[5]朱圉:山名,在今甘肅甘谷西南。太華:即華山,古稱西嶽,在今陝西華陰南。[6]熊耳:山名,在今河南盧氏南。外方:即嵩山,古稱中嶽。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陪尾:山名,在今湖北安陸北。[7]嶓冢:山名,在今陝西寧強西北。[8]內方:山名,即湖北天門西南章山。一說即今湖北武昌大洪山。大別:即大別山。[9]岷山:一作汶山,在今四川松潘北,岷江發源地。衡山:在今湖南衡山縣西,古稱南嶽。[10]九江:在今湖北武穴、黃梅一帶,或分自長江,或源出山溪。一說即洞庭湖。敷淺原:《禹貢錐指》認為即今廬山以南平原。近人註釋《禹貢》,認為即今安徽大別山脈尾閭的平原。

導弱水至於合黎[1] ,餘波入於流沙[2]。

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

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3];東至於厎柱;又東至於孟津[4];東過洛汭,至於大伾[5];北過降水[6],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7],同為逆河[8],入於海。

嶓冢導漾[9],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10];過三澨[11],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12],入於海。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13];又東至於澧;過九江,至於東陵[14];東迤北[15],會於匯[16];東為中江[17],入於海。

導沇水[18],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19];東出於陶丘北[20],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

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21],東入於海。

導渭自鳥鼠同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家聖女助我修仙

貓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