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7章 【金】元好問《送秦中諸人引》,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送秦中諸人引
作者:【金】元好問
關中風土完厚,人質直而尚義,風聲習氣,歌謠慷慨,且有秦、漢之舊。至於山川之勝,遊觀之富,天下莫與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樂居焉。
予年二十許時,侍先人官略陽[1],以秋試留長安中八九月。時紈綺氣未除,沉涵酒間,知有遊觀之美而不暇也。長大來,與秦人遊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聞談周、漢都邑及藍田、鄠、杜[2]間風物,則喜色津津然動於顏間。二三君多秦人,與餘遊,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約近南山[3],尋一牛田,營五畝之宅,如舉子結夏課時,聚書深讀,時時釀酒為具,從賓客遊,伸眉高談,脫屣世事,覽山川之勝概,考前世之遺蹟,庶幾乎不負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4],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於歸也。清秋揚鞭,先我就道,矯首西望,長吁青雲。
今夫世俗愜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貲華屋,皆眾人所必爭,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閒居之樂,澹乎其無味,漠乎其無所得,蓋自放於方之外者之所貪,人何所爭,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諸君,明年春風,待我於輞川[5]之上矣。
註釋:
[1]先人:指其繼父元格。略陽:古郡名,晉置,治所在臨渭(今甘肅天水東北),北魏移治隴城(今甘肅秦安東北隴城鎮)。[2]周、漢都邑:西周國都鎬(hào浩)京,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西漢國都長安,在今西安市西北。藍田:縣名,今屬陝西,以產美玉出名,又為唐王維輞川別業所在地。鄠(hu戶):縣名,今改名戶縣,屬陝西。杜:杜陵,古縣名,原為杜縣,因漢宣帝葬於此,故改名,治所在今西安市東南。鄠、杜之間有杜曲、杜陵等名勝古蹟。[3]南山:即終南山,在西安市南。[4]嵩前:嵩山之南。金正大元年(1224)作者中博學鴻詞科,隻身在汴京(今河南開封)任職,而寄家屬於嵩山之南。[5]輞川:水名,在西安藍田縣南。唐王維築別墅於此。
賞析:
本文約作於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左右,作者中進士出仕不久。秦中,即關中(函谷關以西),今陝西境內。引,即序,徐師曾以為“蓋序之濫觴”。文章屬“贈序”體。
江淹《別賦》雲:“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然元好問的《送秦中諸人引》則不見哀婉之詞,依依惜別之情,縱有別緒,也寫得灑脫自然。總之不落窠臼,格調高奇。題為“送秦中諸人”,文章耗墨處則並不在此,僅“清秋揚鞭”四句及末句提到相別一事。而這種離別,竟又是諸君大幸,近水樓臺“先我就道”,還急告二三子來年春天輞川相待。其中絕無隔絕之苦、傷心之色,反有對秦中諸人“得其所哉”的羨慕。可見,作者為文,自有異趣。
開篇落筆,便直寫秦中風土民情之美,並以“天下莫與為比”的讚語和“有四方之志者,多樂居焉”的事實加以突現。接著是回憶秦中往事。隨著閱歷增多,作者由“沉涵酒間,知有遊觀之美而不暇”,以至於每聞談及秦中風物“則喜色津津然動於顏間”。然後引出送別之人,言昔日常相約在終南山“尋一牛田,營五畝之宅”,“脫屣(脫鞋,這裡喻無所顧念地棄掉)世事”,過遊山訪古的自在日子。只可惜“家在嵩前”,終難如願,不禁為“二三君之便於歸”慨嘆不已了。若是一般送別文字,到此當可收煞。然而作者筆鋒陡轉,另起一端,銳意諷刺那些沽名釣譽、追名逐利的仕途小人,表達自己對樸素、恬淡的田園生活的神往。顯然,作者巧妙地以送別為名寫秦中之美,其最後歸向是表白自己潔身自好、憤世嫉俗之心,故沖淡了離情,而由歸去之樂佔據上風。文中固然標榜了歸隱思想,但簡單地斥之情調消極,似欠斟酌。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