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3章 孟子·梁惠王上1.5,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作者:【先秦】孟子

梁惠王曰:“晉國[1],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2];西喪地於秦七百里[3];南辱於楚[4]。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5],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6]。王如施仁政於民[7],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8],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9]。”

“彼奪其民時[10],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11],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註釋:

[1]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稱為“三晉”,故梁(魏)惠王亦自稱魏國為晉國。[2]東敗於齊,長子死焉:指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1)魏、齊馬陵之戰,齊威王派田忌、孫臏率軍隊大敗魏軍於馬陵。魏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3]西喪地於秦七百里:指秦將公孫鞅打敗魏國,迫使魏國割讓河西郡全部和上郡十五縣,幾次著名的戰役分別發生在魏惠王三十年(前340)、後元五年(前330)、後元六年(前329)和後元七年(前328)。[4]南辱於楚:指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楚、魏襄陵之戰,魏軍被楚將昭陽擊敗,被迫割讓大片土地。[5]此句意為,想要為所有死者報仇雪恨。比:為;替。一:全;都。灑:同“洗”。[6]此句意為,只要有方圓百里的土地就可以稱王天下。地方百里:方圓百里的土地。王(wàng):動詞,指稱王於天下。[7]仁政:孟子的思想主張,是對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主張透過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如“制民之產”,給予充足的土地和田宅,讓百姓生活有基本保障,同時輕徭薄賦、十一而稅,徵發徭役“無奪農時”,“關市譏而不徵”,“澤梁無禁”等,以贏得民心,實現政治統治。[8]以上三句意為,少用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深耕細作,及時除去雜草。易耨(nou):即“疾耨”。及時除草。易:疾;速。[9]此句意為,可讓他們製作木棒對抗秦、楚堅實的鎧甲、鋒利的兵刃。撻(tà):擊打。[10]此句意為,別國的統治者經常侵佔百姓的生產時間。彼:指別國不行仁政的統治者。[11]此句意為,他們使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陷溺:指陷入危難或不好的境地。

原邊注:

孟子倡仁政、王道,根據皆在“仁者無敵”。

點評:

本章論仁者無敵。孟子到魏國時,惠王正經歷了執政以來的巨大挫折,他所說的“東敗於齊”“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即是魏國對外戰爭中幾次慘痛的失敗。此時的惠王復仇心切,故見到孟子就問“何以利吾國”(見1.1)。針對惠王的心理,孟子告誡其只有實行仁政,才能稱王天下,因為“仁者無敵”。

需要說明的是,戰國時一般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吳、越、楚在春秋時期已稱王,另當別論),諸侯一般只能稱公、侯、伯等。公元前334年,梁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自此以後,諸侯紛紛稱王。面對這一形勢,孟子不是站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傳統觀念對其表示反對,而是因勢利導,勸當時的諸侯效法當年的文王,行仁政而稱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家聖女助我修仙

貓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