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章 《莊子·大宗師》,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1],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2],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雖然[3],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4]。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5]?所謂人之非天乎?

註釋:

[1]以下兩句是說,自然知道天的所為,是順著自然而生的。[2]知之所知:智力所知道的。知之所不知:智力所不知道的,指一般智力所難知的自然深層次的規律及生死變化的道理。[3]以下兩句是說,這種觀點還有困難或還有問題。[4]所待:所待的物件。一說具備條件。[5]以下兩句是說,怎麼知道我所說的天道自然不是屬於人為呢?所謂的人為不是屬於天道自然呢?

原邊注:

認識自然與人為的分際,以自己所具有的自然與人間的知識,對生命作出妥善的安排。

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1]。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2]。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3]。其耆欲深者[4],其天機淺[5]。古之真人,不知說生[6],不知惡死;其出不?[7],其入不距[8];翛然而往[9],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10],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11],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12],其容寂,其顙頯[13];悽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14]。

註釋:

[1]謨士:“謀事”的同音借字。[2]登假:登至。[3]其嗌(ài)言若哇:謂言語吞吐,喉頭好像受到阻礙一般。[4]耆:同“嗜”。[5]天機:天然的根器。[6]說:同“悅”。[7]?:古“欣”字。[8]距:同“拒”。[9]翛(xiāo)然:無拘束的樣子。[10]以下兩句是說,接受自然賦予的生命而欣然自得,忘卻生死的變化而復歸於自然。之,指自然。[11]捐:多認為應是“損”字的壞字,讀本字亦通。[12]志:禇伯秀、林雲銘等諸家以為當作“忘”。[13]頯(kui):淳厚質樸的樣子。[14]極:指痕跡。

原邊注:

真人能與外物和四時相共情,與天地、萬物相共在。

點評:

“真知”是主體透過他對宇宙、人生的深刻體驗後所表現出來的,只有具備開放的心靈、開闊的視野、超脫的心胸的“真人”才能具備這種主體性之知,瞭解萬物流轉的真相。莊子對“真人”的描述對歷代修道者產生了極大的啟發。

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故樂通物,非聖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1]。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2],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3],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註釋:

[1]役:役使、驅遣。[2]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皆人名,傳說中遠古時代的賢人。狐不偕不願接受堯讓天下,投河而死。務光,湯讓天下而不受,負石沉水。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箕子為躲避紂的迫害而佯狂。胥餘忠諫不從,抉眼而死。紀他,聽說湯讓天下於務光,恐及於己,陷水而死。申徒狄聽說後也投河。[3]適人之適:使別人安適。本段是別處錯入,應刪去。聞一多認為這段文字與上下詞指不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家聖女助我修仙

貓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