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章 【宋】王安石《王逢原墓誌銘》,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具體提及此事,但在他看來,王令繼承併發揚了孔、孟等古聖賢的道德學說,堪稱士人的楷模,這比借取他王安石的聲望增重於世的事更值得書寫。
第二段頭幾句交代死者的姓氏、籍貫,語焉不詳。其實王令生於宋仁宗天聖十年(1032),初字鍾美,以其造道之深改字逢原。舊望太原,自七世祖遷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嘗自稱元城王令。少孤,由其在揚州一帶做低階武官的叔祖王乙撫養。揚州一名廣陵,王令遂被稱為廣陵人。王安石比王令年長十一歲,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路過高郵時,王令撰《南山之田》詩並投書求見。他們一見如故,遂結為忘年交。“始予愛其文章”至“悲夫”十餘句,敘述作者交友、識友、崇友的過程及心情。本來以為王令“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於天下”,他們相晤之日,“乾坤談罷論雎鳩”,交誼極深,想不到好友如此才高命短,竟“棄予而死”,怎麼能不十分悲痛呢!此後不久,王安石齎哀再撰《思逢原二首》(其一)曰:“妙質不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惟其相知相得,這篇墓誌銘才寫得平實深刻,十分感人。
第三段進一步交代墓主的生平、家世。雖然王令的曾祖、祖父、父親都做過官,但在他出生時家境已相當貧寒。母親亡故後,五歲時父親亦去世,故稱“五歲而孤”。仁宗嘉佑四年(1059),因腳氣病而卒,年僅二十八歲。此病長期折磨著王令,王安石曾致書告知其醫治的偏方:“近見說腳氣,但於早起未下床未語以前,取唾以手大指摩腳心,取極熱,乃下床,久之自不復發,嘗試為之。此乃嘗有人以此除疾,為之無妨也。”(《與王逢原書》其八)從這類小事上也可以看出王安石與王令的交情之深,故“其為志文,言甚簡而其痛彌深”(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王安石認為王令卓犖冠群,可與自己共功業於天下。王安石被任為常州知州,王令前來相依,當時已二十六歲,由於一貧如洗,尚未娶妻。王安石作伐,兩次致函吳蕡,向他介紹王令品德才智如何過人,希望他能答應這門親事,將女兒,也就是王安石妻子的從妹嫁給王令。吳蕡深知其女婉慧夙成,嫁不輕諾,在王安石的勸說下,終於應允。嘉佑三年(1058)四月,王令前往吳蕡做官的蘄州(今湖北黃岡蘄春)迎娶吳氏夫人,六月舟次鄱陽,與在此地任職的王安石相晤談詩議政,相得歡洽。次年王令去世時,吳夫人只有二十五歲,已懷有身孕。王安石撰寫墓誌銘時,吳氏尚未分娩,未卜是男是女。後來生下一個女兒,吳氏誓不再醮,務農為生,撫養女兒成人。
最後十句四字銘文,呼天搶地,為王令的早逝深表感慨。尤為可惜的是,王令作為“行能尤異”(《哲宗皇帝實錄》)、高才而多產(短短十年寫出七十多篇散文、四百八十多首詩)的作家,其“致君澤民之志”未遂而夭,作為墓主的深交和連襟,王安石的悲苦心情可想而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