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章 【宋】蘇軾《書上元夜遊》,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書上元夜遊
作者:【宋】蘇軾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1]雜揉,屠沽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2]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註釋:
[1]民:指漢族。夷:指當地少數民族。[2]過:蘇軾的幼子,字叔黨。紹聖四年(1097)隨侍蘇軾於海南。
賞析:
這是哲宗元符二年己卯(1099)東坡在海南儋州(治今海南儋州市)貶所寫的一篇小品,《東坡志林》題為《儋耳夜書》。
隨筆小品之體,肇始於魏晉,繁盛於兩宋,東坡最擅勝場,而其遊記小品更多佳構。東坡的小品文,信筆揮灑,款款而談,不假雕飾,真率自然,字字從性靈中流出,在他的散文中獨具風韻。今人呂叔湘曾說:“或直抒所懷,或因事見理,處處有一東坡,其為人,其哲學,皆豁然呈現。”(《筆記文選讀》)正確地道出了東坡小品文的妙處。
這篇小品,前半記述與海南文士月夜出遊的一個生活斷片。在那明月皎潔的上元(農曆正月十五日)美好之夜,應幾位老書生之邀,東坡“欣然”出遊。城西的風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紛紛攘攘的生意人,都引起他濃厚的興趣,使他流連忘返,回到家中,天已三更,兒子也已掩門熟睡。東坡借這一生活斷片,不用細節刻畫,自然透露出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繁榮景象、祥和風俗,並抒發出一種悠然自得的心情,反映了自己與海南人民的親切交誼,文筆輕快自然,雋永優美。“步”、“入”、“歷”三個動詞連用寫出了東坡從容觀賞景物的心態和樂而忘返的濃厚遊興。以“雜揉”形容漢族和黎族的融洽相處,用“紛然”描寫市井氣象的繁榮,文筆簡淨。作者的三鼓始歸和兒子的“掩關熟睡”,說明他們雖然遠謫海南,但與生活環境十分和諧,心境十分安閒恬靜。
“放杖而笑”以下,寫作者由“欣然”出遊而悟得的因緣自適、隨遇而安、當下即是的生活哲理。但東坡不是用議論來直接闡說,而是用富有生活情趣的“放杖而笑”來表現,這四個字又本於《莊子·知北遊》。由“放杖而笑”引出兒子發問,從而推進到“自笑”和笑人。東坡的“自笑”,是他出遊後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樂的自我慰藉之笑。“笑韓退之”,則是笑他思度拘滯,不善超拔。韓愈曾寫過一首《贈侯喜》詩,是借釣魚寄寓對人事的感慨。詩中說:門生侯喜叫他到洛水釣魚,洛水很淺,是蝦蟆、雀兒戲遊的地方,不值得垂釣。果然他們從早釣到晚,舉竿引線,好不容易才釣到一寸長的小魚,這時他們很為感慨掃興。詩的下文寫道:“我今行事盡如此,此事正好為吾規。半世遑遑就舉選,一名始得紅顏衰。人間事勢豈不見,徒自辛苦終何為。便當提攜妻與子,南入箕潁無還時。叔起(侯喜之字)君今氣方銳,我言至切君勿嗤。君欲釣魚須遠去,大魚豈肯居沮洳。”韓愈寫此詩時才三十四歲,在仕途上不甚得意,赴京師調選官職,竟無所成,侯喜則奔走舉場十餘年,不獲知遇。故韓愈的釣魚之喻,既是不滿仕途的憤激之談,又含有對門人的激勵之意。但在蘇軾看來,“釣魚須遠去”,未免有意於希進務得。把握當前隨緣任天,自能無往而不適;遠行下海,執意追尋,未必能得其所求。蘇軾的自笑和笑人,從正反兩個方面反映了他的隨緣自適的思想,這是他身處無可奈何的逆境中所產生的自慰自解的特殊心態。他認為,一切得失都是相對的,只要抓住當前,與環境協調,就會悠然自得;心懷奢望,不切實際地務得而強求,反會心力交瘁,自尋困擾。
小文信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