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8章 謝朓《臨楚江賦》,俠影美顏,德蘭Y,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謝朓《臨楚江賦》

作者:【南北朝】謝朓

爰自山南,薄暮江潭[1]。滔滔積水,嫋嫋霜嵐[2]。憂與憂兮竟無際,客之行兮歲已嚴[3]。爾乃雲沉山岫,風動中川[4],馳波鬱素[5],駭浪浮天,明沙宿莽[6],石路相懸。於是霧隱行雁,霜眇虛林[7],迢迢落景,萬里生陰。冽攢笳兮極浦,弭蘭鷁兮江潯[8]。奉玉樽之未暮,餐勝賞之芳音[9]。願希光兮秋月,庶永照於遺簪[10]。

註釋:

[1]爰:句首語氣詞。山南:曹融南先生註釋為“華山之南”。[2]嫋嫋:柔軟細長。嵐:山氣。[3]嚴:嚴寒。[4]岫(xiu):山。中川:中流。[5]鬱素:畫素練一樣鬱積著。[6]宿莽:草名,冬生不死。[7]眇(miǎo):遠。[8]冽:寒冷。攢(cuán)笳:謂笳音匯雜。笳:胡笳,樂器。極浦:遙遠的水邊。弭:息。蘭鷁,猶言蘭舟。鷁:水鳥,古人常將鷁鳥的像畫在船首,此借指船。潯:潭。[9]勝賞:佳勝之鑑賞。芳音:對人談論的美稱。[10]兩句喻示願隨王有秋月之照,不忘故舊。希光:謂仰希光輝。秋月:借指隨王。遺簪:《韓詩外傳》卷九:“孔子出幼少原之野,有婦人中澤而哭,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問焉。婦人對曰:‘鄉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是以哀。’孔子曰:‘刈薪而亡蓍簪,有何悲也?’婦人曰:‘非傷亡簪,不忘故也。’”

賞析:

謝朓在江陵蕭子隆幕府的時間為永明八年(490)秋至永明十一年秋,共三年,《臨楚江賦》當作於這三年之間。然考諸賦意,謝朓希望隨王蕭子隆不忘舊臣,明顯含有期待提攜之意。落實到謝朓在江陵的履歷,則大致可以確定,本賦為謝朓初到江陵、任參軍時所作。因為謝朓剛到江陵時任參軍,不久便深得蕭子隆寵幸,任隨王文學,故推測本賦作於他未得隨王寵幸之前;從賦中的景色看,當作於此年深秋。赴江陵前,謝朓已經做過隨王屬官,故稱“舊臣”。楚江,荊州江陵附近的江水,水流經過江陵城南。江陵為楚國首都所在,故名此江為楚江。

初到江陵後深秋的一個傍晚,謝朓與隨王蕭子隆等人登上城南江中的小洲,面對著蒼茫暮靄中的滔滔江水和萬里秋景,他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清麗的小賦。賦中謝朓用凝練的語言描繪了楚江及其附近的秋景,兼及他和隨王等人飲酒宴樂的場景,最後他委婉地表達了希望得到隨王賞識的願望。

面對秋景,謝朓的心情交織著憂慮和客愁,“憂與憂兮竟無際,客之行兮歲已嚴”,這為後文的景色描寫定下了感情基調。作者筆下景色的季節特色十分明顯,沒有紅花綠柳和鶯歌燕舞,整體色調顯得明淨而蕭颯:暮雲沉澱在四周的山坳中,秋風在江面上吹拂,盛大而潔白的江波汩汩地奔向天際,沙灘上是明淨的白沙和宿莽,江面上懸掛著的石橋清晰可見。這些景物有色彩,有動態,由遠及近,由大及小,層次分明,繪景如畫。然後,謝朓抬起頭,將視線轉向更為遙遠的空間,看到的是披著暮靄冉冉飛翔的大雁,和隱藏在霜霧中的若有若無的樹林,以及垂布天地間的蒼煙落照。這些迷濛的遠景,與謝朓心中的憂慮和客愁相對應,牽愁惹恨,正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顥《登黃鶴樓》)!

然後謝朓簡短描寫了宴樂的場景:他們將蘭舟泊在江潭,在江心島上奏樂吹笳,趁著日暮到來前盡情地飲酒賞樂。賦末謝朓用《韓詩外傳》中的典故,委婉而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期盼:他將蕭子隆比喻為秋月,將自己比喻為蓍簪,希望蕭子隆能像不忘故簪那樣不忘舊臣,像月光一樣時時眷顧舊臣;將比喻和典故完美地結合起來,言約義豐,出人意表,也使文意婉轉不絕。

謝朓以“清麗山水”而飲譽文學史,本賦對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家聖女助我修仙

貓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