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落乾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五章 獨遊嵩山遇痴徒,千古群雄闖三國,星落乾坤,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見書生沒帶水糧,便接了水囊遞過去道:

“你這書生倒是心大,獨自一人跑著荒山野嶺誹謗朝廷。不過罵兩句就得了,還拿著這銅鏡杖尺做甚?莫非還想在這做個法,行那厭勝之術?”

書生也不嫌棄,借過水囊猛灌一口道:

“厭勝之術?行之難測,效之難尋,有何可做的。小爺我這是在丈量太陽。”

“丈量太陽?”

量劉備是穿越者,聽到這話一時間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倒不是說對這位青年人的科學精神有所鄙夷,而是華夏這時候已經算過太陽直徑了啊。

“茂才,你這一看書就沒讀全。《周髀算經》曾言——

‘即取竹空徑一寸。長八尺。捕影而視之。空正掩日。而日應空之孔。由此觀之。率八十寸。而得徑一寸。故以句為首。以髀為股。從髀至日下六萬裡。而髀無影。從此以上至日。則八萬裡。以率率之。八十里得徑一里。十萬裡得徑千二百五十里。故曰。日晷徑。千二百五十里’

你看這記載得清清楚楚,哪還需要你這樣在山上爬上爬下的?”

當然了,張衡這演算法誤差大得過於離譜,差了得有五百倍。但思路是對的,對於這個時代來說沿著這個演算法推進更有利於數學的發展。置於更正,那是後世觀測裝置更新後的事,現在公佈準確答案也沒法子去驗證,劉備也就不拔苗助長了。

年輕人聽劉備居然能如此輕易地將《周髀算經》的內容說出,卻是面露微笑道:

“哈哈,看來兄臺也是同道中人啊。不過嘛,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凡事光看書哪能真的明白道理?

而且測量太陽大小的事已經辦完了,我這次主要是想解答一個千古疑難。”

“什麼疑難?”

“《列子·湯問》所載:兩小兒辯日,問孔子日出日中孰近,孔子不能決也。

你看,連孔夫子都搞不明白的事,我若是能解答,那豈不是證明我比孔子更聰明?”

哦,原來是這事啊。劉備恍然大悟的同時,也對這青年旺盛的求知慾感到敬佩。

科學的發展,就起源於這一個個的好奇。漢至東晉這個時段,是華夏科學與哲學經歷了東周的啟蒙後蓬勃發展的階段。無論是幾何計算,還是物理現象,亦或是各種哲思辯論都在這個時間段留下了無數讓後世考古學家驚歎的成果。

可惜因為五胡亂華,這些輝煌的知識並沒有得到系統的傳承,最終後人也只能在古墓裡和典籍的隻言片語中一窺那個時代的浪漫。

想到這裡,劉備對眼前的青年莫名的起了一絲呵護之心。畢竟這可是華夏科學萌芽的種子,誰知道能給後世留下多麼精彩的遺產呢?於是劉備好奇道:

“那你研究出什麼沒?”

“研究出了一點。”

青年舉起那漆棍對準太陽,調整卡尺後又將銅鏡放在杆尾,一邊調整角度一邊默算距離道:

“根據我的觀察,這太陽早上看起來大,主要是因為有山做對,使得讓人不由得將其看大了幾分,事實上這都是一廂情願的錯覺罷了。而到了中午太陽昇於高空,周遭除了白雲無物可比,所以顯得小。

不過還是有點不對。雖然咱們把早上的太陽估得太大了,但實測下來,我還是發現雖然沒那麼誇張,但早上的太陽確實要大上一點。而且為啥午時太陽更熱呢?這一點我怎麼都想不明白。”

居然能自己研究出可視物對比誤差?劉備心想這青年果真是聰明絕頂。不過古人畢竟認知有限,要想搞明白太陽遠近冷熱問題,卻是沒這個研究條件。想到這裡,劉備開始在腦海裡思索起來自己初中所學的知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

千古群雄闖三國

星落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