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5章 窮理,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是錯的呢?
一個荒誕的念頭從孔希路的腦海中閃現出來。
“不可能!”
孔希路在心底搖了搖頭,默唸道。
在他看來,自己在讀二程的著作的時候,每一句話每一段文獻,都是千錘百煉出來的寶貴財富,更別說,在《有命論》相關內容中的各種註解。
事實上,二程之所以要這麼來解孔子的“知命”,是因為二程憂心如果不這麼解,那麼正常語序的解法,會讓人以為“知命”是一個獨立的過程。
同樣用公式來描述,那就是:
《有命論》正常解題法:
(窮理+工夫)+(儘性+工夫)≠知天命=有命+工夫
不需要窮理,不需要儘性,直接找“知天命”的工夫,練好了就能“以至於命”這樣的提法,二程認為這會讓人誤以為知天命是獨立的工夫,但實際上,在理學的思維框架裡,知天命這件事實在是太宏大,宏大到無處著力,無從下腳就彷彿,我說我現在要左腳踩右腳上天一樣。
但理學是什麼?
理學是一門在數百年間經由無數華夏最頂級的學者,以“北宋五子”為代表,窮其一生之力,在原始儒學構架上,吸收了《易經》等思想,透過縫合式的斷章取義,不斷自我解釋、迭代,最終構築出的完整的理論大廈。
這座理論大廈,恢宏精美,除了確實最頂端有幾塊磚還沒填上以外,從整體來看,是無懈可擊,是絕對可以自圓其說的。
所以,理學絕不提倡從一樓直升十八樓,不主張頓悟,而是透過諸如《有命論》《志氣說》《理氣論》《本體論》《心性論》《工夫論》等種種分支學說,來不斷構築出一個有不同臺階的上升系統。
當理解了理學的結構本質,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二程不主張能直接透過某種類似於“悟道”的方式,來達到頂峰的“知天命”。
同樣也就理解了,為什麼在孔希路看來,二程的《有命論》絕對是沒有錯誤的。
不是孔希路笨到讀句子都猜不出來,是不是還有另一種解法,而是另一種解法,在理學範圍內,是不被允許的。
這些東西,早已深深烙印進了孔希路的靈魂深處。
但姜星火既然敢拿這個例子來駁斥自己,就足以證明他確實是知曉理學的根基,那麼,他絕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從自己的理論中找出反對的理由。
可如果.他真的是找到反對的理由,並將之呈現在世人面前,豈不是
一瞬間,忽然想到了什麼,孔希路覺得脖頸後有些發涼。
“《有命論》乃是理學根基之所在,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質疑的,你若是不懂,今日便到此為止吧。”孔希路強壓住心底的一絲慌亂,冷靜地回應道:“更別談,你還拿尹川先生的例子來講,尹川已經說的清楚,何須你來再置喙什麼?”
“莫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噴完人心底痛快了之後,姜星火也有了跟他慢慢辯經的興趣。
跟一刀把人腦袋剁下來不同,擊潰敵人腦子裡的信仰,才是他更感興趣的事情。
姜星火不置可否地笑了笑,道:“在理則須窮,性則須盡,命則不可言窮與盡,只是至於合也。橫渠昔嘗警命是源,窮理與儘性如穿渠引源,然則渠是兩物,後來此議必改來.這也是尹川所言吧?”
孔希路心頭一沉,果然如此!
對方是真的下了大工夫,有備而來的!
這裡便是要說,北宋五子的學問確實在時間線上有明顯的先後繼承關係,在理學的不同領域也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但是隻要是人,對於同一個問題的解釋,必然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定義,北宋五子也不例外所以在這個時代的明儒看來,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