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9章 廷辯,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延和殿廷辯】,如今眼瞅著又開始了關於未來經濟路徑的爭吵,這就要來一次大明版本的,當然是拭目以待。
“允。”
朱棣乾脆利落地說道,隨後往龍椅上一靠,看兩人對壘。
百官們也饒有興致地看著,但此時百官的心中,還是覺得黃福說的是挺有道理的,而且姜星火恐怕也不能用反駁王景的那套來反駁黃福了。
畢竟黃福都已經承認了‘法’要隨著‘時’來變,但現在的問題是‘時’是一樣的,‘法’還有必要變嗎?如果變了,那麼姜星火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臉了。
既然允許廷辯了,那麼姜星火自然不會客氣,站在黃福對面,說道。
“黃尚書認為‘時’之相同,卻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黃福拱拱手,道:“願聞其詳。”
“洪武開國後,太祖高皇帝固然視農業為國家根本,曾言:‘君天下者,不可一日無民,養民者不可一日無食,食之所恃在農’。這是因為彼時方經元末戰亂,國家財政難以為繼,極為空虛,甚至不得不要求商人助餉(之前拍賣會遇到的徽商江家,上一代家主江元曾助餉朱元璋白銀十萬兩),而同樣正是因為元末戰亂,道路斷絕,自南宋建炎南渡以來積累的工商業也隨著戰亂而蕩然無存,所以洪武開國時才不能像兩宋一樣以商稅作為國家財政的主要收入來源,所以太祖高皇帝將目光投向了農業稅。”
“之所以選擇重建農業而非重建商業,是因為農業能產出糧食,而糧食是穩定社會的基礎,商業則是在糧食等物質充裕後進行交換才有價值,沒有糧食等物質,進行商業交換是無意義的.我大明太祖高皇帝英明神武,自然看得到這一點,所以在洪武開國時才選擇了重建農業,國家財政以收取農業稅為主。”
“同樣,既然要重建農業,收取農業稅,那麼就必須要有足夠的青壯年勞動力穩定地處於田野之中,那麼當時大明有多少人口呢?又有多少青壯年勞動力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知道。
是的,就是不知道,就連朱棣案上的《實錄》都沒有記載,因為大明開國的時候,沒有進行官方人口統計,只有在洪武十四年、洪武二十六年,分別進行了兩次人口統計,資料分別是。
洪武十四年:全國有戶共戶,總人口5987萬人。
洪武二十六年:全國有戶共戶,總人口6054萬人。
兩次人口統計,看起來資料相差不大,但裡面卻有很大的說法,那就是十三布政使司的戶口數,存在著“南降北升”的現象,從洪武十四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當時南方除四川外,人口數量的下降幅度達到了12.83%,而北方人口卻有了明顯的增加,上升幅率達到了9.87%。
而正是因為洪武朝的移民實邊,開墾土地,朱棣才有了對抗建文朝廷的本錢否則就按元末北方的情況,沒人種田沒人當兵,拿啥來奉天靖難?
但雖然不知道洪武初年大明到底有多少總人口,但可以肯定的是,數字一定不樂觀。
不僅總人口很低,而且青壯年勞動力更是因為長期戰亂而銳減。
姜星火嘆了口氣:“徐達大將軍北征,淮甸至山東,千里之途,渺無人煙。彼時天下可耕之田甚廣,而可耕之人卻寥寥,而天下之人就這麼多,士農工商,任一一行去的人多了,其他行就少了,那按照此‘時’之情形,該如何立‘法’呢?”
“士子是讀書種子,治理國家要用士,而且蒙元統治天下依靠刀兵,故而百年不到分崩離析,大明不能重蹈覆轍,得重新把以文禮治國抬起來,那就非但不能禁止人去讀書,還得鼓勵;而工者,小到鐮刀鋤頭、大到兵器甲冑,都得手工業者來做,總是不能完全限制的,只能透過降低其社會地位,來讓更多的人從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