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尚花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七章 楊六郎大破遼軍,大宋那些年,墨尚花開,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歷史遠比演繹精彩,也比演繹驚心動魄。
公元986年,雍熙北伐失敗後,宋太宗趙光義詔命退回代州的西路軍重新出兵,將已經收復的雲、應、朔、寰四州百姓內遷。此時,遼軍已經攻克寰州,直逼朔州,切斷雲、應二州的退路。
陳家谷一戰,楊業“楊無敵”被俘,為國捐軀,長子楊延玉戰死。時年二十九歲的六郎楊延昭為先鋒,在朔州城下,被亂箭射穿手臂,卻越戰越勇,僥倖撿了一條命。
評書演義中所說的“七子去,六子回”,實則是“兩子去,一子回”,回來的是六子楊延昭。
太宗聞知大怒,將監軍王侁、軍器庫使劉文裕和統帥潘美,貶的貶罰的罰。楊業有七子,同時得到封賞。
六郎楊延昭因功封為崇儀副使,外任景州知州。楊業次子楊延浦、三子楊延訓併為供奉官,其他三子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併為殿直。
戲曲和評書演義中所說的“七郎八虎”,又給楊業加了一個義子,八郎楊延順。當年,楊繼業、王懷、杜天之、王子明四人,並稱北漢“四大令公”。王子明臨終前,將唯一的兒子王英託付給了楊繼業,改名楊延順,這就是後來的楊八郎。不過,這純屬藝人們的杜撰。
明清時期,戲曲和說書的藝人們為了博人眼球,混口飯吃。七拼八湊,到處劃拉,層層加碼,不厭其精,人捧人抬,極盡所能,將一部《楊家將》演繹得悲壯激烈,驚天地泣鬼神,神乎其神。
善惡分明識美醜,粉墨傳神辨忠奸。市井百姓縱然吃不飽穿不暖,也一樣可以與故事裡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縱不能殺敵報國,也可以在那烏雲密佈的蒼穹下,吼上一嗓子,“俺六郎楊延昭在此!”
◆重回戰場
或許是太宗覺得楊業死得冤,他不想虧欠老楊家太多,此後數年,六郎楊延昭一直是以地方治安聯防大隊長的身份,效命朝廷。
當時長江、淮河一帶受災歉收,朝廷任命他為江、淮南都巡檢使,官居七品,負責巡檢州邑、捕詰盜賊及查禁私販茶鹽之事。
後又改任崇儀使,知定遠軍。也就是說,有十多年的時間,六郎楊延昭一直遠離戰事,遊走於戰場之外。
楊延昭,原名楊延朗,幷州(今山西太原)人,生於公元958年,在家中兄弟當中排行老六,人稱楊六郎(噴他是老大的,自己看看黃曆,查查歷史)。他出生兩年後,趙匡胤建立了大宋。
楊延昭小時候是那種性格偏內向、沉默寡言的孩子,喜歡做軍陣之類的遊戲,是個孩子王。楊業曾說過:“這個孩子像我。”因此,每次出征時,一定讓六郎跟隨軍中。
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趙光義出兵滅掉北漢。楊延昭跟隨楊業歸順大宋,為了避諱,更名楊延昭,加封供奉官。
真宗趙恆繼位後,加封為保州緣邊都巡檢使,負責遂城(今河北徐水縣遂城鎮)一帶的軍事防務。
◆兄弟都是浮雲
遂城是個邊城小鎮,常住人口三千,駐兵三千。
鹹平二年(999)七月,真宗根據朱臺符打探的情報,傳下詔令,邊關守軍要抓緊佈防,以備遼軍來襲。
遂城有兩位楊將軍,一位是都巡檢使,六郎楊延昭;另一位是洛苑使,老將楊嗣。《宋史》載:“嗣與延昭久居北邊,俱以善戰聞,時謂之‘二楊’”。
如果說守遂城的就這兩位“楊將軍”,聽過評書看過戲曲的人有話要說了。誰不知道楊六郎有兩個跟班的小弟,孟良和焦贊,我們家過年的門神貼的就是他倆。
俗話說,“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孟良和焦贊是楊家將中以勇猛著稱的兩員大將,常常一起出場,與楊六郎是拜把子的兄弟,同生死共命運。
在說書唱戲的口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