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出身,是社會最底層的草根。草根到什麼樣子呢?“三國探客”告訴你。
首先,他家的經濟情況很差。很早就死了爹,沒有頂樑柱。在當地過不下去,被迫流浪到異鄉找生路,到了東邊幾百裡外的豫州襄城縣(今河南省襄城縣),被當地政府強制性收容,當了史書所說的“典農部民”。也就是曹操屯田區的農民。
其次,他家的社會地位太低。當時曹操地盤上的自耕農民,已經是社會的底層;而屯田區的農民,地位比普通的自耕農民還要低,相當於半農奴。低在哪裡呢?一是被剝削得更厲害。曹操為了解決戰亂時期糧食緊缺的難題,把流浪的民眾,強行按照軍隊的組織系統,安置在公家的荒地上耕種。收穫的糧食與政府分成:使用公家耕牛的,四六開,公家得六成,你只得四成;不用公家耕牛的,對半開,各得五成。但這只是表面上或形式上的規定,實際上的分成,屯田農民還要更吃虧,比起耕種自己土地的自耕農來,其負擔要重好幾倍。二是人身自由還受限制,不像自耕農民,有隨意行動的自由。既然是半農奴,就要實行軍事化管理,把你和土地捆綁在一起;如果膽敢逃亡,抓到就砍腦袋,而且連妻子、兒子一起砍。
鄧艾就出生在這樣不幸的草根家庭裡,小時候當過放牛娃,還給人趕過車。面對如此艱難的處境,他怎麼辦呢?他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走邪門歪道,而是認準一條路,去同命運抗爭。他認準的這條路,就是前面講呂蒙時說到的八個字,讀書充電,增強力量。不過,呂蒙讀書充電,是從進入軍隊當將領的青年時期才開始,而且還是在孫權的嚴格督促之下才認真照辦的。相比之下,鄧艾就不一樣了,小小少年時已經開始讀書,而且完全出於自覺自願,實在是難得。他的發奮努力,終於取得效果,他被本地的典農都尉,評比公佈為“都尉學士”,相當於拿到正式的學歷證書了。當時管理曹魏屯田民眾的軍事化官員,與縣一級相當的是典農都尉,與郡一級相當的是典農中郎將。所謂“都尉學士”,也就是縣級屯田區的學習標兵。當了學習標兵有什麼好處呢?好處是可以不放牛了,不趕車了,不下田幹活了,還可以到典農都尉的辦事機構,去坐辦公室當白領辦事員。
但是很可惜,一個天生的生理缺陷又限制了他,使他沒有能夠當上白領、骨幹、精英,即現今說的“白骨精”。原因是他口吃,於是他被安排去當“稻田守叢草吏”,就是在稻田裡邊看守稻草堆的辦事員。你不是說話結巴嗎?去對一座座稻草堆說吧,再結巴也沒有關係。顯然,這個安排很有點挖苦人。但是,鄧艾從小在逆境當中長大,抗壓能力沒得說,這種打擊對他來說是小意思。他依舊發奮讀書充電,增強自身能力,而且把重點放在用兵本領的培養上。為什麼呢?我說話結巴,當耍嘴皮子的文官受到限制,那小爺我將來就去當靠智慧、靠勇敢的將軍,帶兵打仗,徹底改變處境。從此,他每到一處地方,就會運用學到手的兵法知識,觀察高山大湖,指指點點,說這裡可以安營紮寨,那裡可以派兵埋伏,如何如何。旁人見了總是嘲笑他,說他腦子有病。他也毫不在意,他想:你們這些小燕雀啊,哪裡知道我的鴻鵠之志啊!有句話叫做——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放在他身上,就是不想當將軍的放牛娃,就不是好放牛娃了。
鄧艾如此發奮努力,他會實現自己改變處境和命運的願望嗎?他又碰上了一位什麼樣的貴人,幫他實現了處境和命運的改變呢?
東漢以來,全國上百個郡的行政長官,每年都要在規定時間,派下屬前往京城洛陽,向中央上報當年本郡各方面的重要統計資料,包括人口增長的統計,土地開墾的統計等等。這一項重要制度,專門名詞叫做“上計”,即上報資料統計。承擔此項職責的下屬,則稱為“計吏”。對於各個郡的長官而言,這是向中央直接彙報本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