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方北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節,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方北辰,全免費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戰役的確不少。但是,仔細分析這些戰例就會發現:其中取勝的弱勢一方,總是在其他兩方面中的某一方面佔有優勢,要麼是天時,比如曹操對付袁紹的官渡之戰;要麼是地利,比如周瑜對付曹操的赤壁之戰。在天、地、人三者都顯著不利的情況下,以弱勝強的成功率就幾乎為零了。
諸葛亮北伐,整體上當然是國家行為。但是,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他這位主帥的心理動機,又應當如何準確定位呢?
以往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是八個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意思是諸葛亮明知天、地、人三大基本因素都對自己一方非常不利,依然堅持要出兵北伐,這種徒勞無益的舉動,不過是要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而已。對此筆者並不贊同,要做一點點顛覆。
以上天、地、人三大基本要素對他的全面制約,是我們後人梳理總結出來的,屬於名副其實的事後諸葛亮。客觀而論,當時的他,對第二項的不佔地利,第三項的短缺人力,都是充分了解的。但是,他對第一項的天時,也就是對方曹魏真實的政治形勢,並不充分了解。為什麼?因為據《三國志》卷三十三《後主傳》記載,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宣佈“閉關”政策,徹底關閉北方與曹魏接壤的邊界。秦嶺山脈本來就有重重的自然阻隔,再加上人為的嚴格封閉,所以資訊來源就完全斷線了。而北伐的初戰剛剛發動時,又大大震動了曹魏,以至於關隴地區的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大片地區公開宣佈脫離曹魏,響應諸葛亮。開局的形勢竟然如此有利,就好像是他二十一年前“隆中對策”中,“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的預想情景,真的在眼前出現了。在這種情況下,當初老祖宗漢高祖劉邦,打出漢中而攻佔關中,最後成功消滅項羽的光輝榜樣,就開始激勵他,鼓舞他,不斷給他以成功的希望。事實上,在整個北伐的三部曲中,他一直都在努力,主動發起進攻,主旋律不是完全絕望的頹廢消沉,而是頑強努力的拼搏進取。因此,說他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並不完全恰當;更為準確的定位總結,應當是這十個字:“以為有可為,而努力為之。”
說到劉邦的成功,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機遇好,出兵的時候正巧碰上合適的天時:項羽遠在東邊激戰,無法顧及西邊的關中,相當於政治形勢混亂的情形。世間上的事,特別是大事,如果要想成功,主觀的努力和客觀的機遇,兩者不可或缺。主觀努力,屬於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而客觀機遇則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諸葛亮沒有能夠碰上這麼好的機遇,老天爺又沒有賜予他較長的壽命,所以只能以令人惋惜的方式離開了歷史舞臺。但是,他對我們的啟示依然深刻:第一,如果不做任何主觀的努力,即便客觀機遇來臨,也絕不會得到任何的成功,只能留下長久的悔恨;第二,時刻做好了主觀努力,一旦客觀機遇來臨,成功就在眼前;第三,付出了主觀努力,即便沒有碰上客觀機遇,事業未能成功,也不會悔恨終身,因為只要想想他諸葛亮的人生,就會心中釋然。這正是:
出師未捷身先死,卻對今人啟迪多。
要想知道諸葛亮種種有趣的謎團,請看下節。
三 孔明之謎
諸葛亮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故事多,謎團也多。其中一些至今還不斷引起爭論的謎團,就涉及三國時期歷史文化的諸多方面。在這一節中,筆者選擇與他的用兵才能密切相關的五個有趣謎團,與大家共同探討真相,對過去的流行說法作一點顛覆挑戰。一是著名八陣圖是不是他的獨創發明?二是八陣圖的具體軍事功能究竟是什麼?三是這樣的軍事功能又怎樣來具體實現?四是陳壽對他做出“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的評價,以及後人由此而產生的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種種質疑,究竟準不準確?五是從人性的角度看,陳壽又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負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